参考文献
|
-
王信淵、許加(2005)。舉重運動員賽前急速減重對運動表現的影響。大專體育,81,45-49。
連結:
-
林澤民、蔡玉卿(2012)。高中足球運動代表隊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2),58-68。
連結:
-
羅玉枝(2009)。排球選手知覺教練權力類型、團隊凝聚力對運動表現的影響。北體學報,18,90-98。
連結:
-
中文部分
-
方慎思(209)。2008年亞洲盃巧固球代表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及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王文科(1989)。教育心理學。五南圖書社出版,台北。
-
王秉鈞(譯)(1995)。管理學。華泰書局,台北。(Stephen P. Robbins, 1995)
-
王碧媜(1998)。消費動機, 服務品質與購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大學推廣教育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
王薰禾(2004)。高雄地區國民小學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休閒阻礙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
江幸容(2009)。雲林縣國中小學童木球運動參賽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
吳定、陳錦德、黃靖武(譯)(1991)。組織行為:管理的觀點。順達,台北市。
-
吳政道(2016)。大專桌球選手正向情緒、心理資本與運動表現相關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
吳益勝(2004)。高中男子排球選手對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吳清山 (1991)。學校行政。心理出版社,台北市。
-
吳清山、林天佑(2002)。學校組織再造。教育研究月刊,96, 115。
-
吳筱真(2007)。排球運動代表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研究--以臺北縣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
吳慧卿(1998)。運動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與選手滿意度之影響初探。臺灣師大體育研究,6,1-18。
-
吳慧卿(2001)。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體衝突、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之實證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吳慧卿(2002)。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之實證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呂淑鈴(2006)。臺北市立國小扯鈴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李孟齊(2012)。屏東縣國小躲避盤隊選手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 (譯) (1995)。組織行為學。華泰書局,台北市。
-
李建霖(2012)。臺南市國小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
沈莉青(2002)。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因素調查 -以德明技術學院運動性社團為例。德明學報,19,479-492。
-
洪吉祥(2017)。大專院校橄欖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周紹忠、岑漢康( 2000 )。體育心理學。亞太,台北市。
-
周嘉琪、胡凱揚 ( 2005 )。健身運動參與動機量表的編製。大專體育學刊,7(1), 117-129。
-
林呈樺(2012)。臺北市國小學童手球運動團隊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
林宛曉(2008)。女子籃球選手知覺交易領導和轉型領導對運動動機、滿足感與退出意圖之預測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
林金松(2009)。臺北市北區國小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林昭妍(2018)。臺灣地區高中甲級籃球選手參與動機、團隊凝聚力及訓練滿意度之結構方程式模式研究。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林炳勳(2010)。大專游泳選手知覺運動團隊價值觀與運動涉入對運動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
林銘群(2007)。游泳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領導信任對凝聚力影響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
林曉怡(2005)。台南市國小游泳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邱坤龍(2010)。臺北市高中職跆拳道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邱益鼎(2004)。技擊類項目運動員減重方法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柳立偉、楊欽城、韓佳蓉(2016)。跆拳道選手參與動機、團隊凝聚力、訓練滿意度對持續參與意願之研究–以國高中階段選手為例。中原體育學報,10,44-59。
-
洪志仁(2011)。台北市國小排球運動員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及訓練滿意度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洪輝宗(2004)。國小學童國術運動參與動機因素之差異性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體育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
唐銘淙(2013)。漆彈運動社團參與動機及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張文馨(2012)。大專運動員心理資本、運動表現及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張弘諺(2013)。柔道選手賽前減重、自覺健康狀況與運動表現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
張伯謙(2005)。臺北市國小學校運動代表隊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張志成(1997)。自我效能和集體效能與團隊凝聚力的相關研究暨不同凝聚力組型輸贏歸因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
張春興 (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東華書局,台北市。
-
張春興(1993)。心理學。東華書局,台北市。
-
張惠宴(2011)。南投縣國小學童民俗體育運動參與動機與自我概念之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
張同廟(2009)。大學校院學生社團參與動機對社團凝聚力之影響-以組織承諾為中介變項。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6(1),1-31。
-
張榮勳(1997)。高雄市國民小學學童課餘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
張霖家、林文忠、王中興(2010)。高中籃球代表隊員運動目標取向、教練領導行為及成績表現之研究。育達科大學報,24,88-111。
-
張豐盛(2004)。臺南市國小民俗體育團隊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體育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
莊豔惠(1997)。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及內在動機的影響。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
許吉越(2008)柔道選手訓練壓力、運動員競技倦怠與運動表現滿意度之實證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2(4),66-80。
-
許秀貞、李文姬、杜光玉、葉秀煌(2011)。壓力管理的訓練對木球選手運動表現影響之探討。雲科大體育,13,43-50。
-
許淑玫(1998)。ABCS 動機設計模式之教學上之運用。國教輔導,38 (2),16-24 。
-
許碧章(2005)。臺北縣國民小學手球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郭添財(2004)。國小桌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陳正國、莊文懿、劉均信、吳政隆(2008)。減重對帆船選手生理及運動表現的影響。島嶼觀光研究,1(2),80-93。
-
陳玉娟(1995)。臺灣地區游泳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成績表現及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陳其昌(1993)。排球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影響暨驗證運動情境領導理論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
陳孟欣(2004)。長跑選手的體重控制與運動表現之探討。大專體育,70,170-174。
-
陳俊發(2015)。 高雄市國民小學籃球運動選手社會支持對運動參與動機之影響。正修科技大學休閒與運動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
陳威廷(2014)。臺灣橄欖球場環境設施對橄欖球參與者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教育學院體育學系運動教練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陳龍志(2012)。新竹市國高中田徑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參與動機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
陳瓊茶(2014)。凝聚力與運動表現的關係探討。大專體育,78,146-152。
-
陳優華(2016)。高中橄欖球員參與橄欖球運動動機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真理大學休閒遊憩事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
彭宏君(2015)。新竹市國小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
黃文賢(2007)。國小排球選手參與動機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黃俊英(1988)。你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嗎?—領導的理論與應用。品質雜誌,7(1),31-35。
-
黃政紘(2013)。雲林縣國小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
黃廷庚(2016)。知覺教練魅力領導對頂尖大專籃球選手團隊凝聚力與運動自信心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梅哲祥(2019)。高中教練轉型領導與運動員生涯發展之關係--以橄欖球項目為例。國立體育大學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
黃俊翔(2015)。高中乙級籃球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黃靜君(2013)。雲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
楊紋貞(2006)。台中縣國小跆拳道校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楊學益(2017)。運動員體重控制對身心倦怠與運動表現的影響。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
詹昕穎(2013)。兒童直排輪運動參與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以湖口鄉國小為例。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
廖文偉(2009)。台北縣國小學童對民俗體育舞龍活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
廖家楓(2018)。國中橄欖球選手參與動機、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關係研究。聖約翰科技大學 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
劉上嘉(2008)。組織文化、主管領導風格與組織創新績效的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
劉時毓(2018)。基隆市國中籃球選手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關係之研究。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
劉淑慧(1995)。實用運動心理問答。浩園文化出版,台北市。
-
劉雅燕(2007)。國中手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蔡佳和(2009)。基隆市國小學童運動團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蔣憶德、陳淑滿、葉志仙(2001)。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0,195 –206。
-
鄧瑞芳(2008)。國小排球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鄭志富(1995)。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模式分析。臺灣師大體育研究 (復刊號),1,75- 89。
-
鄭志富(1996)。運動領導量表(中文版)之編製。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
鄭志富(1997a)。運動教練的領導行為研究取向。中華體育季刊,11(1),22-31。
-
鄭志富(1997b)。運動領導量表 (中文版) 之編製。師大書院,台北市。
-
鄭谷蘭(2012)。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身體活動量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鄭國隆(2009)。臺北市中正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鄭憲成、鍾潤華(2010)。減重對帆船選手生理及運動表現的影響。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7,229-238。
-
盧俊宏 ( 1994 )。運動心理學。師大書苑,臺北市。
-
盧俊宏(1998)。從事體適能運動所帶來的 106 種利益。台灣省學校體育,8(5),17-23 頁。
-
盧俊宏、卓國雄、陳龍弘(2005)。健身運動心理學:理論與概念。易利圖書,台北市。
-
盧素娥(1995)。大專籃球選手的知覺運動動機氣候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
賴子敬(2003)。台中市高爾夫參與者參與動機和參與行為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
謝明倫(2014)。國中棒球隊學生運動參與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
謝偉雄(2007)。大學生正向心理、運動參與動機、運動自我效能與運動行為的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
謝鴻隆(2004)。台北市國小學童課後運動之參與動機、知覺運動障礙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鍾潤華、鄭憲成、高紹源(2010)。減重對帆船選手生理及運動表現的影響。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7,244-253。
-
韓大衛、郭正煜(2002)。籃球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之研究。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度大專院校體育學術研討會,桃園縣,中央大學。
-
羅虞村(1987)。領導理論研究 (三版)。文景書局,台北市。
-
蘇芷筳(2015)。大專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依附行為對運動表現之預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西文部分
-
Aguirre-Loaiza, H., Holguín, J., Arenas, J., Núñez, C., Barbosa-Granados, S. García-Mas, A. (2020).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and semiprofessional football referee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20 (4), 1861 – 1868.
-
Bass, B. M. (1985).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s.New York:Free ress.
-
Bass, B. M., & Avolio, B. J. (1994). Improv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through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ousand Oaks, CA: Sage.
-
Bennis, W. (1984). The four competencies of leadership.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38(8), 14-19.
-
Bird, A. M. (1977). Development of a model for predicting team Performance. Research Quality, 48, 24-32.
-
Bryman, A. (1992).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 prganization.London:sage.
-
Burns, J. M. (1978). Leadership. New York: Harper & Row.
-
Carron, A. V. (1982). Cohesiveness in sport groups: Interpret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4, 123-138.
-
Carron, A. V., Colman, M. M., & Wheeler, J. (2002). Cohesion and performance in sport: A team analysis.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4, 168-188.
-
Carron, A. V., Widmeyer, W. N., & Brawley, L. R. (1985).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assess cohesion in sport teams: The 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7, 244-266.
-
Cartwright, D., & Zander, A. (1968). Group dynamics: Research and theory. New York: Harper& Row.
-
Cash, T. F., Novy, P. L., & Grant, J. R. (1994). Why women exercise Factor analysis and further validation of the reasons for exercise inventory.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78, 539-544.
-
Chelladurai, P. & Haggerty, T. R. (1978), A Normative Model of Decision Style in Coaching. Athletic Administration, 13, 6-9.
-
Chelladurai, P. (1978). A multidimensionai model of leadership (Unpublished Doctor De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terloo, Ontario.
-
Chelladurai, P. (1984). Discrepancy between preferences and perceptions of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satisfaction of athletes in varying sport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6, 27-41.
-
Chelladurai, P., & Saleh, S.D. (1980). Dimensions of leadership behavior in sport: Development of a leadership scale.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 34-45.
-
Chin, W. W. (1998).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Approach to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Marcoulides, G. A. (ed.), Modern Methods for Business Research, First Editio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94-336.
-
Chin,W.W. and Newsted, P. R.( 1999).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alysis with Small Samples Using Partial Least Squares. in Hoyle, R. H. (ed.), Statistical Strategies for Small Sample Research, First Edi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307-341.
-
Conger, J. A., & Kanungo, R. N. (1988). The empowerment process: Integrating theory andpracti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3(3), 471-482.
-
Deci, E.L. and Ryan, R.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Y: Plenum.
-
Evans, NJ & Jarvis, PA (1980). Group cohesion-a review and reevaluation. Small Group Behavior, 11(4), 359-370.
-
Festinger, L. (1950). Informal social communic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7(5), 271-282.
-
Gruber, J., Gray, G. (1981). Factor s patterns of variables influencing cohesiveness at various levels of basketball competitio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Sport Exercise and Sport, 52, 19-30.
-
Hair Jr., J. F.,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
Harter, S. (1981). A model of intrinsic mastery motivation in childre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developmental change. In W.A. Collins (Ed.), Minnesota Symposium on child psychology, 14, 215-255..
-
Jago, A.G. (1982). Leadership: Perspectiv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8(3), 315-332.
-
Jones, T. E., & Bearley, W. L. (1992). Empowerment profile Facilitator guide. PA: Organizatio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
Kotler, 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
Kotler, P., & Armstrong, G. (1996).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7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
Landers, D. M., & Lueschen, G. (1974). Team performance outcome and cohesiveness of competitive coaching group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Sociology, 2, 57-69.
-
Leary, M. R., Wheeler, D. S., & Jenkins, T. B. (1986). Aspects of identity and behavioral preference: Studies of occupational and recreational choice.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49(1), 11-18.
-
LeUnes, A. D., & Nation, J. R. (1989). Sport psychology. Chicago, IL: Nelson-Hall.
-
Lohmoller, J. (1989). Latent Variable Path Modelling with Partial Least Squares. Physica-Verlag, Heidelberg.
-
Longhurst, K. & Spink, K. S. (1987).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of Australian children involved in organized sport. Canad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12, 24-30.
-
Lunenburg, F.C., & Ornstein, A.O. (1996).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s, 2nd.ed.
-
Martens, R.,& Peterson,J.(1971). Group cohesiveness as a determination of success and member satisfaction in team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Sociology, 6, 49-61.
-
Maslow, A.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
McEwan, D. (2020). 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teamwork on emergent states and satisfaction with performance among team sport athletes. Sport, Exercis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y, 9(1), 1–15.
-
Moradi, J., Bahrami, A. & Dana, A. (2020). Motivation for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Based on Athletes in Team and Individual Sports.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 Studies and Research, 85, 14-21.
-
Northouse, P. G. (2007).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4, 175-206.
-
Nunnally, J.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
Scanlan, T.K. & Lewthwait, R.(1986). 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the competitive sport experience for male youth sport participants. IV predictors of enjoyment.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25-35.
-
Schiffman, L. G. & Kanuk, L. L. (2004). Consumer behavior, 8th International edition. Prentice Hall.
-
Şirin Y. E., Bilir F. P. & Sahin N. (2019). Investigation of Perceived and Preferred Leadership Behavior in Terms of Gender of Athletes: A Meta-Analysis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xercise Physiology, 8, 151-162.
-
Smith, R.E., Smoll, F.L., & Curtis, B. (1978). Coaching behaviors in Little League Baseball. In F.L. Smoll & R.E. Smith (Eds.),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in youth sports (pp. 173-201). Washington, DC: Hemisphere.
-
Spink, K. S. (1990). Group cohesion and collective efficacy of volley-ball teams.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2, 301-311.
-
Steers R.M. & Porter L.W. (1991).Motivation and Work Behavior, 4th Edition, Mc.
-
Westre, K. R., & Weiss, M. R. (199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coaching behavior and group cohesion in high school football teams. The Sport Psychology, 5, 41-54.
-
Williams, J.M., & Widmeyer, W. N. (1991). The cohesion performance outcome relationship in 24 a coaching sport.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3, 364-371.
-
Worley, J. T., Harenberg, S. & Vosloo, J. (202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er servant leadership, social identity, and team cohesion in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s.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49.
-
Wortzel, R. (1979). Multivariate analysi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
Yukelson, D., Weinberg, R. S., & Jackson, A. V. (1984). A multidimensional group cohesion instrument for intercollegiate basketball team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6, 103-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