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理
|
DOI
|
10.30138/SFGGZJ.200512.0007
|
关键词
|
|
期刊名称
|
司法改革雜誌
|
卷期/出版年月
|
59期(2005 / 12 / 01)
|
页次
|
32
-
32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主题分类
|
社會科學 >
法律學
|
参考文献
|
-
(2004)。慧沼的佛性思想-對法寶的佛性思想的評難。中國文哲硏究集刊,25,150-154。
連結:
-
(2003)。法寶的佛性思想。中國文哲硏究集刊,22,196-197。
連結:
-
楞伽經。
-
大正藏。
-
瑜伽師地論。
-
涅槃經。
-
大正藏。
-
大正藏。
-
佛性の硏究。
-
淺田。
-
大正藏。
-
大正藏。
-
大正藏。
-
續藏經。
-
顯體分。佛性論。
-
大正藏。
-
大正藏。
-
大正藏。
-
大正藏。
-
維摩詰所說經。
-
大正藏。
-
大正藏。
-
涅槃經。
-
大正藏。
-
自性清淨章。勝鬘師子吼-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藏。
-
大正藏。
-
究竟-乘寶性論。
-
(1986)。石山寺所藏《一乘佛性究竟論》卷第一、卷第二の檢出について。龍谷大學論集
-
大正藏。
-
約慧沼的三種佛性分類說,也可謂是約隱密性說。
-
(1985)。嘉祥吉藏學說。臺北:學生書局。
-
大正藏。
-
「正因」和「緣因」為中國佛性論的主要觀念,分別指主要和輔助原因。
-
「種子」為瑜伽行思想的重要觀念,指引現果報的功能。種子就來源方面,可分為「新熏」和「本有」兩種,前者是後天造業熏習所產生,後者是無始時來法爾本存。它們攝藏於本識內,決定以這本識為存有根源的眾生的存在形態。
-
大正藏。
-
日本大藏經。
-
(1999)。淨影慧遠思想述要。臺北:學生書局。
-
華嚴經|大正藏。
-
理、行兩種佛性的界別為中國佛性論者所創立,自然不見於印度瑜伽行論書。
-
日本大藏經。
-
大正藏。
-
(1944)。佛性の硏究。東京:明治書院。
-
究竟-乘寶性論|大正藏。
-
大正藏。
-
大正藏。
-
日本大藏經。
-
大正藏。
-
大正藏。
-
大正藏。
-
楞伽經。
-
(1959)。Dhātu とGotra。佛教大學硏究紀要,36,53-56。
-
大正藏。
-
大正藏。
-
「五逆」為殺母,殺父,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
日本大藏經。
-
大正藏。
-
大正藏。
-
大正藏。
-
涅槃經。
-
大正藏。
-
日本大藏經。
-
淺田。
-
大正藏。
-
續藏經。
-
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品。《寶性論》的十門分析和「行」一門的演述|大正藏。
-
大正藏。
-
淺田。
-
《寶性論》所列舉十種佛性中,包括「行」一種。本文第一節述說淨影慧遠的「行性」觀,主要以慧遠對這種佛性的申釋為據。唯從靈潤視「行性」為表《寶性論》所出十種佛性中的「業」一種看,把「行性」等同《寶性論》十種佛性說中的「行」,並非隋唐時代佛性論者的共識。
-
〈辯相分〉第4〈事能品〉第4。佛性論。
-
(1999)。淨影慧遠思想述要。臺北:學生書局。
-
大正藏。
-
續藏經。
-
煩惱障和所知障合稱「二障」。前者是由於執取自我為實有,從而產生;它擾惱身心,導致輪迴生死,為涅槃之障礙。後者是由於執取外法為實有,從而產生;它覆蓋所知對象,使眾生不能了知諸法的本性,為成佛之障礙。
-
究竟-乘寶性論|大正藏。
-
(i)唯本有說:這是護月的主張,認為一切有漏種子和無漏種子,都是「本」性自「有」,非從熏習始生:經論說種子熏習,是說熏習力叫種子勢用增長,並非表示有新種子形成。(ii)唯新熏說:這是難陀的主張,認為一切有漏種子和無漏種子,都是經由「熏」習,「新」始形成。這點從經論稱呼種子為「習氣」可以看出來,因為凡被名為習氣的東西,必定是由熏習而有,並非原來存在。(iii)本始共有說:這是護法的主張。護法指出要是種子唯是本有,則經論便不會說有種子由熏習生,要是種子唯是新熏,則眾生原來沒有無漏種子,便不能解釋其由修行最初所得的無漏法,是以甚麼為因生起。因此護法認為當有兩類種子:一類無始時來法爾本有,稱「本性住種」,一類無始時來熏習始成,稱「習所成種」。
-
緣起分。佛性論。
-
究竟論。
-
(1986)。法寶撰《一乘佛性究竟論》卷第四.卷第五の兩卷について〉。《龍谷大學佛教文化硏究所紀要》。
-
大正藏。
-
大正藏。
-
大正藏。
-
涅槃經。
-
大正藏。
-
大正藏。
-
入大乘論。
-
根據法相宗,被名為「阿賴耶」的本識不是染污性的存在(「無覆」),也不是清淨性的存在,是不可記別為善或惡(「無記」)。
-
大雲初分如來涅槃揵度。大方等無想經。
-
中村元(1960)。華嚴思想。京都:法藏館。
-
北本。涅槃經。
-
北本。大正藏。
-
北本。涅槃經。
-
吉藏。大乘玄論。
-
見最澄。法華秀句|日本大藏經。
-
見最澄。法華秀句|日本大藏經。
-
法寶。淺田。
-
法寶。華嚴經。
-
法寶。淺田。
-
法寶。淺田。
-
法寶。淺田。
-
南本。涅槃經。
-
南本。涅槃經。
-
南本。涅槃經。
-
南本。涅槃經。
-
南本。涅槃經。
-
高崎直道、平川彰(1982)。如來藏思想の歷史と文獻。講座大乘佛教6:如來藏思想,東京:
-
最澄。法華秀句。
-
富貴原章信(1973)。同朋佛教。
-
無性造、玄奘譯。攝大乘論釋。
-
傳世(1967)。續藏經。香港:香港影印續藏經委員會。
-
慧沼。慧日論。
-
慧沼。慧日論。
-
慧沼。慧日論。
-
慧沼。大正藏。
-
慧遠。大般涅槃經義記|大正藏。
-
慧遠。大乘義章。
-
慧遠。《大乘義章》卷1,《大正藏》卷44。
-
窺基。勝鬘經述記|續藏經。
-
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大正藏。
-
窺基。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大正藏。
-
釋恆清(1997)。佛性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
被引用次数
|
-
李幸玲(2008)。光宅法雲《法華經義記》的詮釋觀點。臺大佛學研究,16,127-169。
-
(2021)。圓測「佛性理論」再考察──以《解深密經疏》為依據。圓光佛學學報,38,125-154。
-
(2021)。圓測對「一乘」概念的詮釋方法:以《解深密經疏.無自性相品》為中心。政治大學哲學學報,46,73-107。
-
(2023)。圓測對「一闡提」的詮釋模型-來自於「如來神力說」之張力。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66,47-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