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以符號互動論與交換理論探討國際標準舞握持動作之社會義涵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the Social Implications of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and Exchange Theory for Ballroom Dancing Holding Technigues

DOI

10.5297/ser.200312_5(2).0003

作者

林幼萍(You-Ping Lin)

关键词

符號互動論 ; 交換理論 ; 國際標準舞 ; 握持動作 ; 社會義涵 ;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 Exchange theory ; ballroom dancing ; holding ; social implication

期刊名称

大專體育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5卷2期(2003 / 12 / 30)

页次

39 - 4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國際標準舞的動作,必須藉由舞伴兩人之問的握持與互動才得以完成,為了讓整個舞蹈的進行能夠更為協調與順暢,舞伴之問藉由握持動作的連結或引導佔有絕大部分的影響與重要性,在所有的研究文獻中,從未有人將國際標準舞握持這一個重要的動作環節,進行其動作本身義涵相關的探討。本文以社會學中的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以及交換理論(Exchange theory)為論述的理論基礎,其論點可以反應在國際標準舞握持動作的內涵。在國際標率舞握持動作這一種跟隨與引導的過程中,其實存在著一種很微妙的因素在裡頭,在溝通的過程中,訊息由傳遞者傳遞給接收者,中間經過了符號模式的轉換、編碼,透過適當管道的連結傳遞給接收者,接收者將訊息解碼方能將意思由一方傳至另一方;在國際標準舞的動作中,握持動作正是這一個傳遞與接收訊息的適當管道,也是一個最為頻繁的連結方式。此外,人際互動事實上就是一種交換行為,交換的對象不一定是能夠看得見物品;對國際標準舞的舞伴問握持動作而官,兩人可以因為施力方式的不同、手掌方向的變化…等細微動作的配合,產生兩人間的溝通以及信任,而這兩個因素儼然成了國際標準舞握持動作中社會交換的物品,進而影響舞伴之間的表現。

英文摘要

The movement of Ballroom Dancing depends on the interaction and guidance of holding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influence the harmony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Ballroom Dancing and between dancing partners. It is hard to find any articles discu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Holding Posture Technigues. In relation to the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and the Exchange Theory, the author finds a guiding and following communication process in Ballroom Dancing Holding. In this communicative process, the dancer transmits messages to the partner by symbol translating and coding, which the receiver then decodes. The Ballroom Dancing Holding is an appropriate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dancing partners by giving slight gesture through the hands, such as applying different pressures or leading different directions on palms. Because of these kinds of communication, dancers build trust in each other, and further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林主忠(2002)。國際標準舞舞者體適能之研究
    連結:
  2. 洪嘉文(2001)。溝通管道在學校體育之策略應用。中華體育季刊,59,128-136。
    連結:
  3. 洪嘉文(2001)。溝通管道在學校體育之策略應用。中華體育季刊,59,128-136。
    連結:
  4. 洪嘉文(2001)。溝通管道在學校體育之策略應用。中華體育季刊,59,128-136。
    連結:
  5. 洪嘉文(2001)。溝通管道在學校體育之策略應用。中華體育季刊,59,128-136。
    連結:
  6. E. C. Cuff、W. W. Sharrock、D. W. Francis著、林秀麗、林庭瑤、洪惠芬譯(1999)。社會學理論的觀點。台北:韋伯文化。
  7. Jonathan H. Turner著、吳曲輝譯(1992)。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台北:桂冠圖書。
  8. Patricia A. Stokowski著、吳英偉、陳慧玲譯(1996)。休閒杜會學。台北:五南圖書。
  9. 王宜敏(2000)。影響資訊人員知識分享行為之因素-以社會交換理論為基礎探討
  10. 王雅玄、陳幸仁(1998)。符號互動論-社會學方法論之應用。菁峨,10(2),49。
  11. 朱守鳳(1999)。舞蹈欣賞。台北:五南圖書。
  12. 林幼萍(1998)。國際標準舞蹈趣味化教學。國民體育季刊,27(4),38-42。
  13. 林淑真(1987)。初學交際舞入門。台北:大眾書局。
  14. 張孝銘(1998)。論週休二日後社區休閒活動之規劃。國民體育季刊,27(3),31-37。
  15. 陳宏文(1996)。社會學。台北:商鼎文化。
  16. 蔡文輝、李韶嶸(1999)。社會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17. 蕭博仁(2000)。現任縣市長升遷女性主管因素之研究-交換理論之應用
被引用次数
  1. 蔡瑋娟,黃孟立,林泳瀠(2010)。交換理論於休閒運動中之啓示。休閒運動健康評論,2(1),12-19。
  2. 林幼萍(2004)。社會語言的溝通姿勢與體態符號。大專體育,72,87-91。
  3. 林幼萍(2005)。國際標準舞兩大舞科舞者對握持動作重要性觀點與影響因素之探究。中華體育季刊,19(3),83-90。
  4. 林幼萍(2005)。國際標準舞舞者的身體知覺探討:從梅露龐蒂的知覺現象學為出發。大專體育學刊,7(1),37-49。
  5. 林幼萍(2005)。以林頓的行為期望論觀點探討國際標準舞之舞伴關係。大專體育,76,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