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大專院校體育教師之社會地位與階級認同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Social Status and Class Identity for the Intercollegiate Physical Educators

DOI

10.5297/ser.200406_6(2).0003

作者

呂碧琴(Pi-Ching Lu)

关键词

大專院校體育教師 ; 社會地位 ; 階級認同 ; intercollegiate physical educators ; social status ; class identity

期刊名称

大專體育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6卷2期(2004 / 06 / 01)

页次

43 - 5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從價值的觀點看運動,它不僅是個體身心發展的重要介質,同時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之一。而透過學校體育教學的實踐,是發揮運動最高價值的最佳途徑,由此可知體育教師的角色重要性。尤其,大專體育教師,除體育教學的職責外,透過禍深的體育學術研究與實際的社會服務行動,其角色功能對運動文化的傳承實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存在。然近來在教育改革浪潮下,大專院校體育教師的工作與角色身分面臨諸多艱鉅挑戰。由於改革衝擊,不僅讓人好奇於究竟在我們的社會裡,大專院校體育師是處於什麼位置?這些都是本研究的旨趣所在。本研究以郵寄問卷調查為方法,經判斷取樣後在全國北、中、南、東四地區,共選出23所公私立大專院校,以自編之「大專院校體育教師之社會階層調查問卷」蒐集資料。共寄出400問卷,回收285份(佔71.25%),經整理得有效問卷222份。資料以SPSS視窗10.0英文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方法包括:百分比、項目分析、因素分析。研究結果討論後作成以下結論:一、從職業聲望、教育水準與經濟收入三面向的綜合分析,大專院校體育教師是屬於高社會地位的社校體育教師根據「工作職權」與「社經地位」兩個因素定位自身所屬的階級。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solve the following three problems: 1. Which social status did the intercollegiate physical educators belong to in Taiwan? 2. Which social class did the intercollegiate physical educators rank themselves as? 3. What kind of factor did they choose when they categorized social class by themselves?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from purposive sampled among 23 universities/colleges in Taiwan, including 222 valid co-researcher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analysis, item analysis, and factor analysis. After discussion, th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According to career reputation, the educational level and economic income, the intercollegiate physical educators belonged to the high rank social status in Taiwan. 2. Most of the intercollegiate physical educators in Taiwan ranked themselves as the middle or upper class. 3. The intercollegiate physical educators in Taiwan ranked their social class by forting the two factors of work power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Argyle, M.、施建彬譯、陸洛譯(1997)。幸福心理學
  2. Jary,D.、Jary, J.、周業謙譯、周光淦譯(1998)。社會學辭典
  3. Popence, D.、劉雲德譯(1998)。社會學
  4. Ritzer,G.、馬康莊譯、陳信木譯(1995)。社會學理論
  5. Savage. M.(2000).Class analysis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6. Wrisberg, A. C.(1996).Quality of life for male and female athletes.Quest,48
  7. 余雲楚(1994)。中國社會分層:改革中的巨變
  8. 吳乃德(1992)。階級結與階級意識比較研究論文集
  9. 呂碧琴(1991)。運動員退休經驗研究:以我國優秀田徑運動員個案
  10. 李健正、陳錦華(1994)。中國社會分層:改革中的巨變
  11. 邱瑜瑾(1992)。階級形成分析:「階級界線」問題爭論。思與言,30(4)
  12. 張至滿(1988)。體育測量與評估
  13. 張靜文、周成虎、張興華(2001)。經商北京:大陸申辦成功新商機
  14. 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1996)。教改叢刊AB09
  15. 賀德芬(1987)。師生之吼:1987台灣教育批判
  16. 黃毅志(1999)。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
  17. 蔡淑鈴、廖正宏、黃大洲(1986)。社會階層化的觀點論農民階層。中國社會學刊,10
  18. 霍海源主編(1995)。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三期第一次調查計畫執行報告
被引用次数
  1. 陳武雄,郭美惠,翁慈君,徐振德,林郁偉(2023)。《釋字第450號》後:1999-2018大專體育教師人力變遷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8(2),103-135。
  2. 胡林煥,胡丞筑,呂宛蓁(2020)。與使命感同行:體育教師生涯適應與生命意義感。大專體育學刊,22(4),300-315。
  3. 羅志勇、劉昆祐、陳武雄、徐振德(2018)。臺灣大專體育運動相關領域教師專長之現況分析。大專體育,146,1-12。
  4. 呂碧琴(2008)。從自我身份認定到專業主體建構:大學女性體育教師之生涯發展經驗研究。運動教練科學,10,1-30。
  5. 楊裕隆(2006)。國立臺灣大學學生對體育教師專業能力認同之研究。臺大體育學報,8,167-183。
  6. 鍾宣義(2015)。幽默於體育教師教學之應用。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9(2),8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