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當儒家德性論遭遇功利主義:晚清譯者筆下的凱薩琳(Catherine the Great)形象

并列篇名

The Confucian Ethics of Virtue Meets with Utilitarianism: Catherine the Great in Late Qing China

作者

唐欣玉(Xin-Yu Tang)

关键词

凱薩琳 ; 改寫 ; 儒家德性論 ; 經世 ; 社會達爾文主義 ; Catherine the Great ; Rewriting ; Confucian Ethics of Virtue ; Statecraft ; Social Darwinism

期刊名称

翻譯學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17輯(2014 / 06 / 01)

页次

175 - 19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晚清時期傳入中國的西方英雄豪傑,無論政治精英,還是一般傑出人物,經譯者改寫後,大都以完美的理想形象出現。凱薩琳則是為數不多的例外。晚清知識份子打造的凱薩琳形象,集多重矛盾於一體。「弑君篡位」,又享有「俄之令辟」的美譽;侵略弱小,卻被賦予政治強人、革命家形象;「內行不修」、「女德有虧」,但同時也是指導晚清新女性行動的典範。本文主要以晚清知識份子翻譯的凱薩琳傳記、史學譯著(包括譯自西方和明治日本的著作)中有關凱薩琳的記載與譯者評注為研究對象,同時結合凱薩琳在西方、明治日本和晚清的接受,通過原文、譯文本對比分析,考察改良派與革命派、傳教士與晚清知識份子、明治知識份子與晚清知識份子在各自所處的具體歷史、文化語境下針對凱薩琳的立場、態度分歧及由此打造不同的凱薩琳形象,分析晚清知識份子建構其合法身份的過程和改寫策略,探討背後的原因。研究表明,在內憂外患的現實形勢逼迫下,凱薩琳的雄才大略、積極進取及其在內政外交上取得的傲人成績,直接促成了人們對她的「越界」行為達成一致諒解,或者認為後者根本無足輕重。其背後的深層思想主導則是儒家經世思想和斯賓塞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結合形成的功利主義思潮。雖然在大多晚清知識份子看來,儒家學說倡導的德性倫理仍然重要,但為了挽救民族危亡,最重要的已不是道德,而是能力;不是立德,而是立功。

英文摘要

Western heroes who are introduced to Late Qing China, no matter political elites or other worthies, are always reshaped as a perfect model with merits and virtues through the translator's rewriting. But Catherine the Great is one of the few exceptions. Her images in Late Qing China are full of contradictions. She is simultaneously treated as an usurper & a monarch of great wisdom and virtue, an invader & a strong governor and a libertine & a model for women in Late Qing China, and the inconsistencies demonstrat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Confucian ethics of virtue and utilitarianism which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different times of Late Qing China. With national crisis aggravated in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statecraft thought and Social Darwinism which are the embodiment of utilitarianism in Late Qing China dominate the intellectual circle and Catherine's positive images therefore overwhelm the negative ones. Although most of the intellectuals still acknowledge the importance of Confucian Ethics of Virtue, in order to save the nation from peril, they think the most important is performing meritorious deeds rather than cultivating virtu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参考文献
  1. 趙必振(譯),岩崎徂堂、三上寄風(著)(1903),世界十二女傑,上海:廣智書局。
  2. 麥鼎華(譯),日本山本利喜雄(著)(1903),俄羅斯史,上海:廣智書局。
  3. 鴻文編譯圖書館(編譯)(1904),再版世界豪傑談,上海:鴻文印書局。
  4. 瀬川さわ子(1898),名女伝,東京:東陽堂。
  5. 岩崎徂堂,三上寄風(1902),世界十二女傑,東京:広文堂。
  6. Waliszewski, Kazimierz(1894).The Romance of an Empress: Catherine II of Russia. New York: D. Appleton and Company.
  7. 中國滅亡論(1901),國民報,2。
  8. 蛻庵(1903),鐵血宰相俾斯麥傳,載於新民叢報,34。
  9. Rambaud, Alfred (1878). Histoire de la Russie: depuis les origines jusqu'à l'année 1877. Paris: Hachrtte.
  10. 紹介新著(1903),浙江潮,7。
  11. 世界十女傑
  12. 徐繼畬(1915),璧勤毅公兵武聞見錄序,載於松龕先生全集,文集,卷 1。
  13. 馬君武(1902),序,載於馬君武(譯)、克咯伯(著),俄羅斯大風潮,上海:廣智書局。
  14. 中村正直(1877),序,関信三(編訳),古今萬國英婦列伝,東京:集賢閣。
  15. 徐學傳(2009),史料什篇,取自http://www.nb4z.com/xq/newsView.asp?id=3140&nm=9
  16. 陳壽彭(譯)(1906),萬國史略,卷四,金陵:金陵江楚編譯局。
  17. 上海民權社出書廣告(1903),江蘇,3。
  18. 徐景羅(譯)(1888),俄史輯譯,上海:益智書會。
  19. 陳壽彭(譯),薛紹徽(編)(1906),外國列女傳,金陵:金陵江楚編譯局。
  20. 蘇峰(1903),序,渋江保,世界英雄神髄,東京:東海堂。
  21. 林樂知(譯),範褘(述)(1903),俄國曆皇紀略,上海:廣學會。
  22. 山本利喜雄(1901),露西亜史.東京:東京専門學校出版部。
  23. 奏陳詳議女學堂章程折(1907),學部官報,15。
  24. 関信三(編訳)(1877),古今萬國英婦列伝,東京:集賢閣。
  25. Kelly, Walter Keating (1854). The History of Russia (Vol.2) . London: Henry G. Bohn.
  26. 渋江保(1903),世界英雄神髄,東京:東海堂。
  27. 俄國之社會(1901),國民報,4。
  28. 俄國之動機(1901),國民報,4。
  29. 鈴木光次郎(編)(1892),明治閨秀美譚,東京:東京堂書房。
  30. Sergeant,Philip W.(1905).The Courtships of Catherine the Great. Philadelphia: J.B. Lippincott Company; London: T. Werner Laurie.
  31. 竇樂安(1908),序,載於蘇本銚(譯),蘭波(著),俄國近史,上海:山西大學堂譯書院,頁 2。
  32. 俄羅斯學生暴動(1901),國民報,3。
  33. Dawson, Ruth(2002).Eighteenth-Century Libertinism in a Time of Change: Representations of Catherine the Great.Women in German Yearbook,18,67-88.
  34. Dixon, Simon(1999).The Posthumous Reputation of Catherine II in Russia 1797-1837.The Slavon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w,77(4),646-679.
  35. Meehan-Waters, Brenda(1975).Catherine the Great and the Problem of Female Rule.Russian Review,34(3),293-307.
  36. Nanxiu, Qian(2004).Borrowing Foreign Mirrors and Candles To Illuminate Chinese Civilization: Xue Shaohui's Moral Vision in The Biographies of Foreign Women.NAN Nü,6(1),60-101.
  37. 于沛(2004)。弘揚中國世界史研究的民族精神。世界歷史,2004(5),4-12。
  38.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編(2001)。山西通志。北京市:中華書局。
  3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1988)。解放前上海的學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0. 王力編(2003)。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
  41. 王鐵崖編(1981)。國際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42. 史華茲、葉鳳美譯(1996)。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43. 朱熹註(1987)。孟子集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4. 何休註、徐彥疏(1990)。春秋公羊傳註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5. 李華川(2004)。晚清一個外交官的文化歷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6. 周振鶴(2005)。晚清營業書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47. 胡適(1998)。胡適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8. 唐才常(1980)。唐才常集。中華書局。
  49. 夏曉虹(2006)。晚清女性典範的多元景觀─從中外女傑到女報傳記欄。中國現代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3),17-46。
  50. 徐繼畬(2001)。瀛寰志略。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51. 班固(1964)。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52. 高毅(1991)。法蘭西風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53. 崔國因(1988)。出使美日秘日記。合肥:黃山書社。
  54. 康有為、謝遐齡編(1997)。變法以致升平─康有為文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55. 梁啟超(1989)。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56. 梁啟超(1989)。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57. 梁啟超(1997)。梁啟超文集。北京市:北京燕山出版社。
  58. 梁啟超(1989)。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59. 梁啟超(1989)。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60. 許紀霖(2010)。現代性的歧路:清末民初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潮。史學月刊,2010(2),48-61。
  61. 郭蘊深(2003)。1840-1920 年間的中俄關係。西伯利亞研究,2003(4),50-54。
  62. 陳定萼編(1993)。鄞縣宗教志。北京市:團結出版社。
  63. 陳姃媛(2005)。東亞看近代中國婦女教育—知識份子對「賢妻良母」的改造。臺北:稻鄉出版社。
  64. 黃宗羲(1985)。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65. 楊度、劉晴波編(1986)。楊度集。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
  66. 鄒振環(2007)。西方傳教士與晚清西史東漸:以 1815 至 1900 年西方史學譯著的傳播與影響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7. 鄒振環(2000)。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以 1815 至 1911 年西方地理學譯著的傳播與影響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8. 熊月之(1996)。《海國圖志》徵引西書考釋。中華文史論叢,上海市:
  69. 鄭振鐸編(1998)。晚清文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70. 錢南秀(2011)。清末女性空間開拓:薛紹徽編譯《外國列女傳》。翻譯史研究,上海:
  71. 薛紹徽(2003)。薛紹徽集。北京:方志出版社。
  72. 魏源(2011)。魏源全集。長沙:岳麓書社。
  73. 魏源(2011)。魏源全集。長沙:岳麓書社。
  74. 嚴復、王栻編(1986)。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