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東亞漢方生藥流變通攷
|
并列篇名
|
On the Discourse of Traditional Medical History in East Asia
|
作者
|
陳麒方
|
关键词
|
日本漢醫 ; 中國中醫 ; 傳統醫藥 ; 漢方生藥
|
期刊名称
|
傳統醫學雜誌
|
卷期/出版年月
|
31卷1期(2020 / 10 / 30)
|
页次
|
1
-
8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約西元七世紀初起,五次遣隋使(600-618)、廿次遣唐使(630-894)將華夏文化由中國大陸帶到日本列島,後漢《傷寒論》時代漢民族醫藥知識開始在日本發展,形成一套「方法論」、「世界觀」和傳統中醫學不同的特有體系,是為日本漢方醫學濫觴。中國中醫則在歷經唐代佛醫道醫、宋代儒醫、明代醫儒之深化後,漸次成為強調今本《黃帝內經》與崇尚經典的泛規範化醫學。江戶時期,西洋蘭方醫學由長崎進入東瀛,創制和製漢語醫學詞彙(神經)的杉田玄白(1733-1817)與約同期活躍的古方漢醫吉益東洞(1702-1773)等人,皆撰著大量醫籍,對後世東洋醫學帶來了巨大影響。日本漢醫翻印大量的和刻漢籍,跟日醫專書、中國失傳醫典如《黃帝內經太素》、《蝦蟆經》、《經方小品》,十九世紀末,皆由清國駐日欽使隨員楊守敬(1839-1915)由東京購置後攜往湖北,今多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廿世紀初期,和田啟十郎(1872-1916)撰《醫界之鐵椎》對爾後昭和時期漢方醫學復興運動有重大影響;日本時代,台灣在地醫生黃玉階(1850-1918)、葉煉金(?-1937)及「皇漢醫道復活運動」推行人陳茂通(~1936)等,使用的是介於日本漢醫與中國中醫間之醫藥,當時亦有不同於今經穴圖的『經穴大圖』(1917)出版。終戰後海峽兩岸相繼成立中醫藥院校,中醫學內涵、實踐,再次為之一變。東亞傳統醫藥的型塑,就是漢方生藥流變史的縮影,梳理此間時空之變遷,知類別、辨層次,有助於理解醫學知識古今之別和應用。
|
主题分类
|
醫藥衛生 >
中醫藥學
|
参考文献
|
-
陳麒方(2015)。吉益南涯氣血水辨證介紹暨其思想初探。中醫藥研究論叢,18(1),131-144。
連結:
-
陳麒方(2013)。多紀元簡鍼灸學術思想研究。中醫藥研究論叢,16(2),31-52。
連結:
-
丸山芳登(1952)。日本領時代に遺した台灣の醫事衛生業績。橫濱:丸山芳登自印。
-
大塚敬節(1959)。漢方診療卅年。東京:創元社。
-
山田光胤(1996)。日本漢方醫學の傳承と系譜。日本東洋醫學會雜誌,46(4),514。
-
左合昌美(2017)。黃帝內經太素新新校正。東京:日本內經醫學會。
-
矢數道明(1968)。明治以來漢方醫學變遷及其展望。東京:岩波書店。
-
矢數道明(1984)。日本における漢方復運動小史年表。漢方の臨床,31(4),47-62。
-
寺澤捷年(2013)。吉益東洞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
朱木通(1973).中醫臨床廿五年.台北:藍燈出版社.
-
李雲,錢超塵(2007).黃帝內經太素新校正.北京:學苑出版社.
-
周珮琪,陳光偉,林昭庚(2011).日治時期的台灣中醫.台北: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
松木明知(2008)。華岡青洲と麻沸散。東京:真興交易醫書出版部。
-
武光誠(2000)。三日でわかる日本史。東京:ダイヤモンド社。
-
真柳誠,郭秀梅(2003)。日本漢醫學權威矢數道明老師。中華醫史雜誌,33(2),93-95。
-
馬光亞(1986).台北臨床卅年.台北:世界出版社.
-
馬光亞(1986).台北臨床卅年.台北:世界出版社.
-
許水,《壹百良方自療法》,台南:百壽堂小藥房,1937。
-
陳昭宏(2017).日治時期台灣皇漢醫道復活運動.台北:政大出版社.
-
陳淼和(2016).醫界之鐵椎譯註.台北:集夢坊.
-
富士川游,《日本醫學史》,東京,日新書院,1941。
-
楊金鑫(2010).近世日本漢方醫學變遷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
鄭金生(2013).聖濟總錄.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
賴郁君(2013)。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所。
-
錢超塵(2018).傷寒論文獻新考.北京:學苑出版社.
-
魏嘉弘(2017).日治時期台灣「亞洲型霍亂」研究.台北:政大出版社.
-
横田観風(2010)。訓注尾台榕堂全集。東京:日本の医学社。
|
被引用次数
|
-
皮國立(2022)。現代台灣流感史與中醫藥的角色(1949-2019)。台灣中醫臨床醫學雜誌,27(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