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中國(式)摔跤傳統器械輔助訓練系統歸納之探討

并列篇名

The Traditional Assist Implements Strength Training in Chinese Shuajiao

DOI

10.6634/JPSS-CCU.200406.02.15

作者

陳逸祥(Yi-Shiang Chen);郭慎(Shen Kuo);莊榮仁(Jung-Jen Chuang);江立民(Li-Min Chiang)

关键词

中國(式)摔跤 ; 傳統器械 ; 輔助訓練 ; Chinese Shaujiao ; traditional implements ; assist training ; weight training

期刊名称

文化體育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2輯(2004 / 06 / 01)

页次

149 - 15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中國(式)摔跤在長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已發展出一系列的專項體能訓練器材,然而,這些器械至今尚未有一個完整的系統歸納,以致讓學習者無所適從。本文藉由台灣與大陸之文獻試匯整出一套適合於中國摔跤傳統器械輔助訓練之分類系統歸納表,並已經過台灣與大陸專家學者之認可。目的在於強調中國人對力的概念是實用主義,是以技術為中心,要怎麼用就怎麼練,直接練到了實戰當中所須用到的力量類別,與現代重量訓練的出發點-以肌肉為中心,有些許不同,若能將兩者的概念妥善配合運用,相信對於訓練實務有莫大幫助。

英文摘要

From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huajiao, it has developed series of specific physiological training equipment. However, these training equipments have not been will organized, causing the lack of learning. The study will focus on China and Taiwan Chinese shuajiao, to classify and organize different instrument training method. This study has been support and validated by Taiwan and China Scholar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mphasize the concept of eastern weight training, witch is used to perform in actual combat, which is differ from the eastern concept of total strength training. If Eastern and Western are well-arranged, than this new concept should be a great support in strength training.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李寶如(1993)。中國式摔跤(Video CD)。北京:京城公司製作
  2. 李寶如(2002)。中國式摔跤教學系列(Video CD)。北京:人民體育音像出版社
  3. Bloomfield, J.,Blanksby, B.,Ackland, T.,Allison, G.(1990).The influence of strength training on overhand throwing velocity of elite water poloplayers.Australi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22,63-67.
  4. Fry, A.C.,Kraemer, W.J.(1991).Physical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collegiate football players.The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Science Research,5,126-138.
  5. Rutherford, O.M.,Greig, C.A.,Sargeant,Jones, D.A.(1986).Strength training and power output: transference effects in the human quadriceps muscle.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4(2),101-107.
  6. Wilmore, J.H.,Costill, D.L.(1988).Training for sport and activity: the physiological basis of the conditioning process.Dubuque, Iowa: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7. 王金玉(1989)。中國式摔跤。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8. 王鳳亭(1985)。練習摔角。台北:華聯出版社。
  9. 朱玉龍(1987)。中國摔角術。桃園:中央警官學校。
  10. 佟忠義(2002)。中國摔角法。台北:逸文。
  11. 周士彬、聶宜新(2001)。摔角技法與摔角史料。上海:學林出版社。
  12. 林伯原(1989)。中國古代武術論文集,台北:
  13. 林伯原(1996)。中國武術史。台北:五洲出版社。
  14. 胡繩武(1974)。中國摔跤與日本柔道的比較研究。台北:樺文。
  15. 常東昇(1969)。摔角學。台北:中央官學校。
  16. 張光明(1989)。中國摔角源流暨技術動作實務研析。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17. 張光明(1986)。中國摔角傳承與訓練實務。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18. 梁敏滔(1999)。東方格鬥術大觀。香港:偉弘國際有限公司。
  19. 郭慎(1984)。中華民族武藝─中國摔角術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
  20. 郭慎(1978)。重量訓練在運動上的應用之研究。台北:健行文化事業。
  21. 陳泮嶺(1966)。摔角術。台北:真善美出版社。
  22. 黃昶翰、黃文泉、蔡尚武、江界山、許成源(2003)。國術傳統體能訓練─石鎖功法之初探。文化體育學刊,1,182-193。
  23. 黃斌(1995)。中國式摔跤。台北:大展出版社。
  24. 傳永均、滿寶珍(1983)。中國跤術。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25. 楊雲和(1986)。中國式摔跤。台北:華聯出版釷。
  26. 鄒寶璋(1998)。中國摔跤史五千年。台灣體育,95,55-60。
  27. 樊正治(1988)。運動指導法。台北:正中書局。
  28. 蔡崇濱編譯、劉立宇編譯、林政東編譯、吳忠芳編譯(2001)。運動訓練法。台北:藝軒。
  29. 魏雲貴、陳長庚(2003)。中國式摔跤的競技特點與文化特徵—兼談中國式摔跤的現狀與發展。體育科技,24(1),13-16。
  30. 蘇學良(2003)。中國式摔跤的戰略研究。體育文化導刊,11-13。
被引用次数
  1. 湯文慈、李毓慧(2009)。橡皮筋在柔道上之應用。大專體育,104,1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