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藝術賞析新探一從藝術中常見的原鄉性主題引發 |
并列篇名 |
A New Approach To Art-Appreciation-From Some Nostalgic Themes In Art |
DOI |
10.6793/JNTCA.200308.0029 |
作者 |
王志萍 |
关键词 | |
期刊名称 |
藝術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72期(2003 / 08 / 01) |
页次 |
29 - 44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藝術活動的各個面向從創作、欣賞到評論,無一不需要吾人運用感官知覺、情感移入與複雜的行為能力-感覺力、觀察力、知覺力、模仿力、想像力、創造力...等作用之下完成,其中藝術賞析更可說是探索藝術世界的敲門磚,藝術活動的公分母。它不像傳統哲學美學,可以超越作品、直指美的本質,它需要直接面對作品;它也不像實證的藝術史,企圖在排比、對照中,發展出一套具有內在邏輯性的藝術史觀;藝術活動是人類亙古至今無法遏止的現象,因此心理分析與行為科學也對藝術賞析的工作提供不少方法論;此外,各式藝術創作理論與技法大全亦有助於藝術賞析時對作品表現形式與風格之掌握。因此,藝術賞析的方法龐雜、無法定於一尊。在課程安排上,一直是從事藝術賞析或藝術概論教學的老師所冀望整合與突破的,尤其在藝術大學裡,面對來自不同科系的創作型學生,藝術賞析與藝術概論課程亟需整合各科之需求,以滋養蓓蕾藝術家((budding artists)為標的。在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裡,『藝術概論』課程一直是由通識教育中心所提供(註1),因為它絕非技法性的訓練,然而它也不該只是集美學、藝術史、藝術心理學及藝術理論的「綜合知識體」 ;而應是一種集感性、知性與理性的體驗,也就是一種人文性的美感體驗。知識可以傳遞,體驗則需要親身的投入與參與。 本文所謂「原鄉性主題」,意指從初民到現代,人類在面對外在環境的變遷與挑戰下,企圖整理、解釋人與外界的關係與定位,並對生命的緣起、過程與內涵下定義,所做的種種向內在心靈回歸、探索的嘗試。不同的時代、地區、民族、個人或採不同之探索途徑,但對生命體的終極關懷卻是一條漫長卻不曾間斷的原鄉之路。本文企圖運用神話學、主題學、比較學的方法,就藝術中常見的原鄉性主題(如:巫術與圖騰、神話與仙鄉、宗教觀、自然觀),引發觀賞者對不同時空的藝術品在相同主題下,在不同的文化、技術背景下,所展開一場場人類心靈轉化的生動體驗!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