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以生命探索學習之曼陀羅創作導入大學通識課程之教學設計與研究

并列篇名

The Study and Research of Using Life Exploration into Mandala Drawing for Teaching in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作者

吳鳳珠(Feng-Chu Wu)

关键词

自我探索 ; 生命教育 ; 曼陀羅教學法 ; 榮格心理學 ; 創作歷程 ; life exploration ; life education ; mandala teaching ; symbolism, creative process

期刊名称

藝術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03期(2018 / 12 / 01)

页次

1 - 3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自我探索在生命教育中極其重要,本研究透過三大項十五階段的曼陀羅教學法,發展出特殊的教學體驗,使具生命教育之學習意義,有效引導學生進行生命探索。本研究以一門藝術通識課程為例,研究對象共計87位,經由榮格心理學、藝術心理學等各面向,探討曼陀羅創作與自我之關聯性。為提升研究信效度,採用學生創作歷程、教學評量問卷、學習成效自評量表及教學成效問卷等進行質、量化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對於學生的自我學習、認識自我、表達溝通、傾聽與尊重、問題解決、創意思考等能力培養,均有顯著效益。因此,本研究能提供生命教育新的教學思維參考。

英文摘要

Self-exploration is extremely important in life education. Using the mandala teaching method comprised of three items and fifteen steps, this study developed a special teaching experience, with real meaning for life education, which can effectively guide students to perceive their lives and construct the self. This research uses a general education art course as its case study with 87 research subjects, applying lung's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nd psychology of ar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dala drawing and the students' concept of self. To enhance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is study, we used the students' creative processes,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s of teaching at the university, a self-rating scale for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a teaching effectiveness questionnaire to conduct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udents have significant benefits in self-Iearning, self-exploration, communication and presentation, listening and respect, problem solving, and creative thinking. Therefore, this stud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new thinking regarding the teaching of life education in general educ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陳立言(2004)。生命教育在臺灣之發展概況。哲學與文化,31(9),21-46。
    連結:
  2. 蘇郁雯(2015)。生命教育議題融入高二美術課程之行動實踐。藝術教育研究,30,63-93。
    連結:
  3. Bartlett, Sarah、王敏雯譯、范明瑛譯(2016)。100個藏在符號裡的宇宙秘密。臺北:遠流。
  4. Bruce-Mitford, Miranda、Wilksinson, Philip、李時芬譯、林淑媚譯(2009)。符號與象徵:圖解世界的祕密。臺北:時報出版。
  5. Corey, Gerald、李茂興譯(1998)。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揚智。
  6. Fincher, Susanne F.、游婉娟譯(2008)。曼陀羅小宇宙─彩繪曼陀羅豐富你的生命。臺北:生命潛能。
  7. Fontana, David、何盼盼譯(2012)。象徵的名詞。臺北:米娜貝爾。
  8. Jung, C. G.、劉國彬譯、楊德友譯(1997)。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臺北:張老師文化。
  9. Malchiodi, A. C.、陳麗芳譯(2003)。靈魂調色盤讓内在的藝術家活躍起來。臺北:生命潛能文化。
  10. Malchiodi, Cathy A.、朱惠瓊譯(2012)。藝術治療:自我工作手冊。臺北:心理。
  11. Newman, Philip、Newman, Barbara、郭靖晃譯、吳幸玲譯(1994)。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臺北:揚智。
  12. Read, Herbert、呂廷和譯(2007)。透過藝術的教育。臺北:藝術家。
  13. Snyder, B.A.(1999).Mandala: Art as healer.Guidance & Counseling,15(1),30-34.
  14. Tibaldi, Marta、倪安宇譯(2017)。積極想像:與無意識對話,活得更自在。臺北:心靈工坊。
  15. 伊達千代(2008)。色彩的準則。臺北:悅知文化。
  16. 何長珠編(2011)。表達性藝術治療13講悲傷諮商之良藥。臺北:五南。
  17. 吳明富(2010)。走進希望之門:從藝術治療到藝術育療。臺北:張老師文化。
  18. 呂可俐(201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市,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
  19. 紀潔芳、鄭璿宜(2014)。大陸生命教育之推動檢討與發展─兼探兩岸生命教育之特色。揭諦,26,252-292。
  20. 張文娟(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21. 教育部(2001)。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106年11月01日取自http://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080031045600-0990310
  22. 畢恆達(1990)。物情物語。臺北:張老師文化。
  23. 許智傑、謝政廷、施玉麗(2009)。曼陀羅創作在冥想中的運用。臺灣心理諮商季刊,1(1),8-17。
  24. 陳木金(2010)。專題文章:曼陀羅思考法對精進學習策略的啟示。106年10月12日取自國立政治大學教學發展中心網站。 網址:http://www3.nccu.edu.tw/~mujinc/journal92/5-48.pdf
  25. 傅志豪(2014)。綻放生命、調和情緒、表達自我:運用藝術治療理念於國中美術課程。美育雙月刊,199,60-67。
  26. 曾惠青(2006)。新式多元智能藝術教學法。臺北:藝術家。
  27. 黃壬來(2010)。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科會。
  28. 黃俊儒編、薛清江編(2011)。把理念帶進教室─通識教師實務錦囊。臺北:麗文文化。
  29. 楊懿純(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30. 廖敦如(2002)。新世紀藝術教育思潮的展望─兼介「館校合作」案例。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31. 蔡清田(2001)。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32. 戴孟宗(2014)。現代色彩學─色彩理論感知與應用。臺北:全華。
  33. 關秉寅(2006)。96-99年度通識教育中綱計畫:95年度子計畫96-99年度通識教育中綱計畫:95年度子計畫,臺北:教育部顧問室。
  34. 蘇燕玲(201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北市,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邱麗家(2021)。大專院校實施共通核心職能課程的反思與實踐:提升大學生之自我探索能力。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9(2),149-190。
  2. (2023).Effects on Career-undecided University Students Through Mandala Creation.國際藝術教育學刊,21(2),151-174.
  3. (2023)。曼陀羅使用於生涯未定向大學生之自我探索效果。國際藝術教育學刊,21(2),13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