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1950年代《民族舞蹈》月刊意識形態論述結構之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Ideological Discourse Structures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Folk Dance" Monthly in the 1950s

作者

石志如(Chih-Ru Shih)

关键词

1950年代 ; 《民族舞蹈》月刊 ; 范.戴克 ; 意識形態論述結構 ; 1950s ; "chinese folk dance" monthly ; van dijk ; ideological discourse structures analysis

期刊名称

藝術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05期(2019 / 12 / 01)

页次

47 - 8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臺灣第一份舞蹈期刊《民族舞蹈》月刊探究1950年代舞蹈論述文本。本文屬舞蹈史學跨域研究,由史料結合語言傳播學van Dijk(范.戴克)論述語意「意識形態論述結構」進行月刊論述交叉分析,企圖由月刊發行時的社會脈絡,重現台灣光復後舞蹈發展。研究結果發現:「意識形態論述結構」是一項透過論述產生證據來澄清思想價值的系統化研究策略。經《民族舞蹈》月刊的會員資格、活動、目標、規範、關係與資源等六項結構分析結果,發現當時的舞蹈實踐例證是透過知識建構、二元評論與固定式教學設計,而月刊的教育立場,為臺灣舞蹈事業起了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how Taiwan's first dance journal, "Chinese Folk Dance" Monthly (1958-1961), presents the dance discourse texts of the 1950s. This article is a cross-domain study of dance history. We combined by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van Dijk's" Ideological Discourse Structures Analysis" for the cross-analysis of the monthly magazine, in an attempt to reproduce the post-war Taiwanese dance appearance in the social context of the monthly publication. The findings are drawn as follows. "Ideological Discourse Structures" is a systematic research approach that clarifies the value of ideas through the evidence generated in discourse. In the six structural analyses on Membership, Activities, Aims, Norms, Relations and Resources in "Chinese Folk Dance" Monthly, the dance practice at that time was instantiated through the editing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binary commentary, and fram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 educational position of the monthly magazin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ance industry in Taiwa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倪炎元(2013)。從語言中搜尋意識形態:van Dijk的分析策略及其在傳播研究上的地位。新聞學研究,114,41-78。
    連結:
  2.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05-42。
    連結:
  3. Engelbert, Jiska(2012).From Cause to Concer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Extra-dis cursive Interests.Critical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Analysis across Disciplines,5(2),54-71.
  4. Gradinaru, Ioan-Alexandru(2016).Discourse, Meaning and Epistemic Burdens: The Socioc ognitive Paradigm.Argumentum. Journal of the Seminar of Discursive Logic, Argumen tation Theory and Rhetoric,14(1),121-129.
  5. Van Dijk, Teun A.(2014).Discourse-Cognition-Society: Current state and prospects of the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to discourse.Contemporary Studie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London:
  6. Van Dijk, Teun A.(1995).Discourse semantics and ideology.Discourse & Society,6(2),243-289.
  7. Van Dijk, Teun A.(2000).Ideology and Discourse.Universitat Oberta de Catalunya.
  8. Zinken, Jörg(2003).Ideological imagination: intertextual and correlational metaphors in political discourse.Discourse & Society,14(4),507-523.
  9. 中山堂藝文資料庫。中山堂藝文資料庫【數位典藏】。取自 http://www.zsh2.gov.taipei/cht/index.php?act。http://www.zsh2.gov.taipei/cht/index.php?act=metadata&code=view&ids=1139&main=3&sec=14
  10. 毛定元(1959)。論國舞的方向。民族舞蹈,1/2,18。
  11. 王石番(1989).傳播内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幼獅出版社.
  12. 平珩(編)(1995).舞蹈欣賞.臺北:三民書局.
  13. 民族舞蹈推行委員會(1959)。各縣市舞蹈活動情形競賽報導(舞蹈圈)。民族舞蹈,1/2,22-24。
  14. 民族舞蹈推行委員會(1958)。題名錄。民族舞蹈,1,15。
  15. 民族舞蹈推行委員會(1958)。民族舞蹈,創刊號,1。
  16. 民族舞蹈推行委員會(1958).民族舞蹈.臺北:民族舞蹈月刊社.
  17. 民族舞蹈推行委員會(1958)。民族舞蹈的成長與發展:民族舞蹈推行委員會訪問記。民族舞蹈,1,14-15。
  18. 石志如(2019)。跨境書寫:「民族舞蹈」詞彙意義與傳播─以1953年〈推行民族舞蹈的意義〉為例。2019說文蹈舞:穿越與流變研討會論文集
  19. 石志如(2018)。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表演藝術博士班。
  20. 石覺(1959)。民族舞蹈與戰鬥訓練的關係。民族舞蹈,11,14。
  21. 石覺(1959)。發揮戰鬥文藝從事反共救國。民族舞蹈,11,15。
  22. 朱國全(1959)。民族舞蹈與國樂的關係。民族舞蹈,5,10-11。
  23. 何志浩(1958)。戰鬥舞。民族舞蹈,5,12。
  24. 何志浩(1958)。中國舞蹈的復興運動。民族舞蹈,10,2-5。
  25. 何志浩(1959).民族舞蹈論集.臺北:民族舞蹈推行委員會.
  26. 何志浩(1959)。民族舞蹈競賽的檢討及今後的路向。民族舞蹈,5,2。
  27. 何志浩(1958)。發刊詞。民族舞蹈,1,3。
  28. 作者不詳(1957.12.12)。著名的美國土風舞專家李凱荷頓昨日欣賞中國民族舞蹈表演。攝影新聞,1版。
  29. 作者不詳(1960.02.02)。美僑學生二十餘人,表演歌唱舞蹈-時間:明日晚上七時,地點:在商展康樂臺。臺灣民聲日報,2版。
  30. 作者不詳(1955.07.09) 。良辰美景劇團昨飛抵金勞軍。正氣中華,1版。
  31. 作者不詳(1957.05.09) 。青春的飛躍-美國著名舞蹈家泰德蕭購買伯克西爾就農場,建立夏日舞蹈教育中心。攝影新聞,3版。
  32. 作者不詳(1956.12.10) 。美國印地安足舞蹈家雙箭湯姆昨日上午從東京來到臺北,在這裡做兩天的表演,湯姆此行應美國國務院的邀請,至遠東各地做友好訪問。攝影新聞,1版
  33. 作者不詳(1956.12.09) 。[雙箭湯姆]定今日抵達臺北,他是美國印地安族的舞蹈家,歌唱家能夠講述印地安習俗又能確實地表演部落儀式。攝影新聞,1版。
  34. 作者不詳(1955.07.04)。良辰美景劇團定七七來臺,慰勞中美健兒。臺東新報,4版。
  35. 作者不詳(1955.07.13)。良辰美景劇團,昨蒞中勞軍-在臺糖表演歌舞。臺灣民聲日報,4版。
  36. 伯恩斯坦, Basil,王瑞賢(譯)(2007).階級、符碼與控制:第三卷:教育傳遞理論之建構.臺北:聯經出版社.
  37. 李夕濤(1960)。舞蹈藝術之路:評介何著「民族舞蹈論集」。民族舞蹈,1,5-9。
  38. 李中和(1958)。戰鬥舞曲說明。民族舞蹈,7/8,9-15。
  39. 李天民(1958)。兒童舞蹈教育。民族舞蹈,9,7-8。
  40. 李天民,余國芳(2005).臺灣舞蹈史(上冊).臺北:大卷出版社.
  41. 李明道(1958)。推展大眾化的土風舞。民族舞蹈,6,3。
  42. 李德安(1958)。創作民族型的舞蹈:舞蹈先進高梓女士談片。民族舞蹈,10,16。
  43.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出版法
  44. 金一平(1960)。反共文化交流運動的重要性。民族舞蹈,10/11,3-4。
  45. 姚竹音(2016)。揭開習以為常的認同差異:「部落的呼喚」得獎作品之後殖民批判論述分析。人文社會科學硏究,10(1),60-85。
  46. 美國在臺協會【美國人在臺灣的足跡特展(1950-1980)】。取自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zh/american-footsteps-in-taiwan.html
  47.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
  48. 徐赳赳(2005)。van Dijk的話語觀。外語教學與研究,37(5),358-361。
  49. 徐瑋瑩(2016)。威權政體中藝術創作自主的可能性:以1950、1960年代臺灣的民族舞蹈創發為例。審美的自我生成與社會構成:東海大學社會學系藝術社會學研討會
  50. 徐瑋瑩(2018).落日之舞:台灣舞蹈藝術拓荒者的境遇與突破(1920-1950).臺北:聯經出版社.
  51. 高棪(1958)。舞蹈教學經驗談。民族舞蹈,6,2。
  52. 高棪(1958)。我參加了李凱持頓舞蹈講習班。民族舞蹈,2,18。
  53. 國史館(編)(1998).中華民國史文化志.臺北:國史館.
  54. 國家公共資料圖書館【數位典藏資料網】http://das.ntl.gov.tw/mp.asp?mp=1
  55. 張騰蛟(2003)。筆與槍結合的年代:簡述早期軍中文藝及文藝刊物之興起與發展。文訊,35-42。
  56. 教育部(1990).明日舞者.臺北:國立藝術學院.
  57. 陳芳明(2011).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
  58. 陳康芬(2012).斷裂與生成─臺灣50年代的反共/戰鬥文藝.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59. 陳雅萍(2014)。台灣舞蹈史回顧與展望(1995-2013 )。2012-2013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
  60. 葛賢寧(1959)。舞蹈的復興。民族舞蹈,11,2-3。
  61. 翟君石(1960)。四十八年的自由中國文藝。革命文藝,48,6-7。
  62. 趙郁玲(2007).癡視與回眸─台灣舞蹈書寫.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63. 趙綺娜(2001)。美國政府在臺灣的教育與文化交流活動(1950-1970)。歐美研究,31(1),79-127。
  64. 劉玉芝(1958)。推展大眾化舞蹈。民族舞蹈,1,7。
  65. 劉鳳學(1959)。舞蹈概論。民族舞蹈,11,19-25。
  66. 劉鳳學(1958)。李凱荷頓與美國民族舞蹈。民族舞蹈,1,18。
  67. 蔣中正(1953).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臺北:中央委員會出版社.
  68. 蔡琰,臧國仁(1999)。新聞敘事結構:再現故事的理論分析。新聞學硏究,58,01-28。
  69. 蔡瑞月(1959)。我對民族舞蹈的看法做法與想法。民族舞蹈,3/4,19。
  70. 鄧禹平(1958)。六年來的民族舞蹈。民族舞蹈,5,14-21。
  71. 霍布斯邦, Hobsbawm,陳思文(譯)(2002).被發明的傳統.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72. 鮑爾, Martin M.,葛卡爾, George,羅世宏(譯),蔡欣怡(譯),薛丹琦(譯)(2008).質性資料分析:文本、影像與聲音.臺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73. 戴玉妹(1959)。臥薪嘗瞻民族舞蹈教材。民族舞蹈,5,36-42。
  74. 戴書訓(1997).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十文藝志文學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75. 韓光啟(1957.02.13)。評:舊金山巴雷舞團(下)。大華新聞,3版。
  76. 韓光啟(1957.02.12)。評:舊金山巴雷舞團(上)。大華新聞,3版。
被引用次数
  1. 石志如(2020)。舞蹈刊物研究之芻議:以《民族舞蹈》跨文化議題為例。台灣舞蹈研究,15,7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