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渦旋造形之象徵意義與在視覺設計上的應用

并列篇名

Application Research for Symbolic Meaning of “Wo Hsuan” Design and Visual Communication

DOI

10.30105/JDS.200312.0001

作者

陳瀚凱;林品章

关键词

渦旋造形 ; 象徵意義 ; 視覺傳達設計 ; “Wo Hsuan” ; Symbolic meaning ;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期刊名称

設計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6卷1期(2003 / 12 / 01)

页次

1 - 1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渦旋造形是大自然界中充滿神祕性的造形,在視覺心理上而言,由於渦旋形態符合人類深層潛意識內的美感圖騰,同時在象徵意義上又具有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生命力特質。所以不分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對此圖案都有特別偏好。此外在視覺傳達設計上,設計師藉由渦旋豐富的造形與象徵性使海報更強化其內涵,尤其是透過漫畫家豐富的想像力,使渦旋造形於原始思惟之象徵意義,在漫畫角色與故事表現上發揮的淋漓盡致。本研究最後共歸納出以下三點結論:1. 渦旋造形應用於視覺傳達設計上,所能發揮的視覺張力非常的強烈,如能善加運用於廣告設計、海報、影像設計等,將可造成更為有效的注目性與傳達性效果。2. 渦旋造形如果要發揮到極致就必須要同時考慮「外在的圖像表現」與「內在的象徵意義」等兩項要素。3. 漫畫的視覺語言中充滿許多的想像空間,而因為故事的鋪陳可使其象徵性充分發揮。

英文摘要

“Wo Hsuan” is a very mysterious design in natural field. To visual psychology, external state of “Wo Hsuan” meets esthetic sense from totem existing in human’s deepest consciousness, and possesses eternal and long-lasting life property on symbolic meaning. Almost all people in the world today or in the past specially prefer this pattern. On application of visual movement, this research is found if “Wo Hsuan” has been developed to the best, two necessary factors – “external pattern performance” and “internal symbolic meaning” must be simultaneously considered. It could be understood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visual tension and imagination space by analyzing “Wo Hsuan” design is actually very strong. If better applying the “Wo Hsuan” mark to transmit design such as poster design, display design, photographic design and comic strip design etc., more powerful visual attention and memory may be generat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Ellen Winner(1997)。創造的世界。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出版社。
  2. Jean -Pierre Verdet(1999)。星空諸神的花園。台北:時報圖書出版社。
  3. John Briggs、F.David Peat(1997)。渾沌魔鏡。台北:牛頓出版社。
  4. Robert Layton、吳信鴻譯(1995)。藝術人類學。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5. 大辭典編撰委員會(1985)。大辭典。台北:三民書局。
  6. 北川信一郎(1984)。閃電切開大氣的光帶。牛頓雜誌,17,30-31。
  7. 田覺民(1997)。視知覺中的空間感和移動性應用於平面設計的研究。1997基本設計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8. 安海姆、李長俊譯(198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9. 何政廣(1985)。歐美現代美術。台北:藝術家圖書公司。
  10. 何星亮(1996)。中國圖騰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1. 吳山主編(1991)。中國工藝美術辭典。台北:雄獅出版社。
  12. 杉浦康平(2000)。造型的誕生。台北:雄獅美術出版社。
  13. 杉浦康平(2000)。造型的誕生。台北:雄獅美術出版社。
  14. 杉浦康平(1998)。亞洲的圖像世界。台北:雄獅美術出版社。
  15. 杉浦康平(2000)。造型的誕生。台北:雄獅美術出版社。
  16. 杉浦康平(2000)。造型的誕生。台北:雄獅美術出版社。
  17. 洪德麟(2001)。漫畫與動畫的設計。藝術觀點,4月號,36-41。
  18. 袁德興(1992)。東西方藝術欣賞。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19. 袁德興(1992)。東西方藝術欣賞。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0. 高木隆司(1987)。形的奧祕。台北:牛頓出版。
  21. 張芳杰主編(1992)。牛津雙解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22. 張春興(1987)。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23. 莊伯和(1992)。審美的趣味。台北:雄獅圖書出版社。
  24. 許功明(1995)。原始藝術與原始主義。現代美術,60,18-23。
  25. 陳俊宏、楊東民(2000)。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台北:全華科技出版社。
  26. 黃文叡(2001)。二十世紀現代藝術中的原始況味。藝術家雜誌,52(313),206。
  27. 黃文叡(2001)。二十世紀現代藝術中的原始況味。藝術家雜誌,52(313),203-205。
  28. 靳之林(1993)。瓜瓞綿綿(上)。台北:漢聲雜誌出版社。
  29. 靳之林(1993)。瓜瓞綿綿(上)。台北:漢聲雜誌出版社。
  30. 靳之林(1993)。瓜瓞綿綿(上)。台北:漢聲雜誌出版社。
  31. 劉其(2002)。藝術與人類學—原始思惟與創作。台中:雄獅美術。
  32. 劉其偉(1992)。藝術與人類學。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
  33. 劉其偉(1992)。藝術與人類學。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
  34. 劉其偉(1992)。藝術與人類學。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
  35. 劉其偉(1992)。藝術與人類學。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
  36. 劉思量(2001)。中國美術思想新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王志弘(2013)。彈性的藝術─商業矛盾:書封設計的創意勞動與專案團隊。設計學研究,16(2),9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