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儒家成德思想之進程與理序:以《論語》“志於道”章之四目關係的詮釋問題為討論核心 |
DOI |
10.6420/DHJHS.200107.0189 |
作者 |
吳冠宏 |
关键词 |
志道 ; 依仁 ; 游藝 ; 成德 |
期刊名称 |
東華人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3期(2001 / 07 / 01) |
页次 |
189 - 214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成德思想是儒家義理之學的核心要涵,本文以朱熹注《論語》「志於道」章為參考軸,經由比對映襯,歷代學者對儒家成德之進序內涵亦隨之顯露。 近人錢穆解說《論語》「志於道」章之成德「四目」的先後順序,與朱熹《集註》之說適相逆轉,本文即由此詮釋差異切入,一探二說何以立場接近卻形成分道揚鑣之理解的因由,推究其因,當是錢穆力救虛妄之弊,使之歸返實學以擺脫宋學高蹈義理之失的立意使然。進而援引陸、王兩家的解說與朱熹之見比對參照,發現陸、王皆視「志於道」一目可涵蓋下列三目,乃為成德之最優位,而朱熹卻因力避「志於道」的蹈虛之病,故僅視之為方向初定之始,可見「志於道」章在心學與理學不同的思想特色與成德體會下,亦各自彰顯出迴然有別的詮釋風貌。 王夫之認為朱注四目之關係並非「依仁而後藝可游」,他視「道」與「藝」乃互為表裡,當相承並進,故反對「游於藝」為成德之最高理境的說法;相形之下,朱子以「玩物適情」釋「游」的詮釋轉向,使「游於藝」成為道德主體的美善理境,對爾後詮說「游於藝」所開顯的美學旨趣未嘗不具有開先導引的作用。 本文即循此四目關係的詮譯問題層層轉進,除了藉此彰明「志於道」章於歷代解說下各富興味的義理內涵外,也為論語學之考察及儒家成德思想的進程與理序問題,提供一個值得探討的參考進路。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