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騷體賦、散體賦分類概念評析

并列篇名

A Review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Sao-ti Fu and San-ti Fu

DOI

10.6420/DHJHS.200307.0209

作者

吳儀鳳(Yi-Feng Wu)

关键词

騷體 ; 散體 ; 言志 ; 體物 ; 漢賦 ; Sao-ti ; San-ti ; Yian-zhi (to expose one's own mind) ; Ti-wu (to describe some object refinedly) ; Han fu(fu or rhapsody in Han dynasty)

期刊名称

東華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期(2003 / 07 / 01)

页次

209 - 23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漢賦中常見的「騷體賦/散體賦二分法」(以下簡稱「騷、散二分法」)在具體作品的歸類上常有不一致的現象,本文發現「騷、散二分法」衍生的一些問題,故對此一概念進行探討,希望能有助於釐清此一概念。 首先爲理解此一概念,追溯此一概念發展之歷史脈絡。「騷體/散體」二分法之由來,應源自於徐復觀等學者所提之「漢賦二系說」;若再向上追溯,則可以發現「漢賦二系說」其實又是源自於漢人對賦的二分概念。由於「騷/散二分法」與「漢賦二系說」在實質內容上多有重疊,為釐清二者,本文指出:「漢賦二系說」為二系形成及歷史發展特色的理論,而「騷/散二分法」則著重在作品的層次,重在說明漢賦具有兩種不同寫作形態和內容的賦作。 其次則指出「騷/散二分法」這組概念運用在分類上時呈現的分類窘境,並解釋其中的原因。蓋因「騷體/散體」既須顧及形式,同時又須顧及內容,而當賦篇不吻合其中一項條件時,便會出現顧此失彼,難以兩全的窘境。 因此本文指出:應當將「騷體/散體」視為一項對漢賦兩種典型作品簡單且概括性的描述,它提供了我們對於漢代兩種賦作典型的簡易描述,但實際的作品情況其實無法以這一組簡單的概念去涵蓋和進行分類。若仍要以「騷體/散體」對賦篇進行二分的話,則應當解決本文中所指出的問題。

英文摘要

In the recent research of Han Fu, the two particular nouns: ”Sao-ti fu” and ”San-ti fu” are often considered as a kind of classification of fu. When examine explicitly, we would find that such classification causes many problems that might confuse our concepts on fu. 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two important critical concepts of fu: ”Sao-ti fu” and ”San-ti fu”, which is originated by Xu Fu-guan(徐復觀). The two concepts can be tracked back to Han dynasty while critics at that time often divide fu into Sao and San. The critical terms ”Sao-ti” and ”San-ti” have derived from Sao and San, and it has been used as a kind of classification in fu. After examining carefully, we found that the foundation of this classification is not systemized and always causes confusion, as this essay has indicated. The problem caused by the classification in ”Sao-ti” and ”San-ti” is that they classify Han fu into ”Sao-ti” and ”San-ti” based on contradictory principles. As a result, it's arbitrary and lacks of systematization. There are two trends in the history of Han fu's development. ”Sao-ti” and ”San-ti”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two different forms and contents of fu. The concept brought by this classification can only consider as a simplified descrip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an fu, but it is not valid in details. Of course, we could consider ”Sao-ti” and ”San-ti” as two separate categories of fu, but it needs further research to solve the problems stated by this essay in order to find out a more appropriate way of classific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Wilhelm, Hellmut著、劉紉尼譯、段昌國、張永堂譯(1976)。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
  2. 王學玲(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 何沛雄、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1999)。漢代騷體賦和散體賦的發展。《辭賦文學論集》(第四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
  4. 何沛雄、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1996)。略論漢代騷體賦和散體賦的特點。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5. 吳炎塗(1977)。漢賦的性情與結構。鵝湖,3(1),31-40。
  6. 吳炎塗、蔡英俊編(1989)。中國文化新論: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
  7. 吳儀鳳(200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
  8. 青木正兒、隋樹森譯(1954)。中國文學概說。臺北:臺灣開明書局。
  9. 韋勒克、華倫、王夢鷗、許國衡譯(1979)。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志文出版社。
  10. 倪豪士, William H.(1986).The Indiana Compan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1. 徐師曾著、羅根澤點校(1998)。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2. 徐堅編(1972)。初學記。臺北:新興書局。
  13. 徐復觀(1974)。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4. 班固著、顏師古注(1991)。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15. 祝堯(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6. 袁濟喜(1994)。。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7. 高秋鳳(1985)。鵬鳥賦與鸚鵡賦之比較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8(9),36-41。
  18. 康達維、鄭毓瑜(2000)。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序言。臺北:里仁書局。
  19. 張光直(1988)。考古學專題六講。台北:稻鄉出版社。
  20. 張漢良(1986)。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21. 張靜二(1991)。中西比較文學中的文類學研究兼論文類移植的問題。中外文學,19(11),4-39。
  22. 曹明綱(1998)。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 曹淑娟(1987)。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
  24. 郭建勛(1997)。漢魏六朝騷體文學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5. 陳姿蓉(199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6. 喬衍琯(1992)。論集部書的分類。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25(2),89-106。
  27. 揚雄著、汪榮寶義疏、陳仲夫點校(1987)。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
  28. 曾昭旭(1984)。談散文的分類及雜文。鵝湖,10(5),30-32。
  29. 游志誠(1991)。中國古典文論中文類批評的方法。中外文學,20(7),81-103。
  30. 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1993)。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1. 萬光治(1988)。從文學描繪到描繪性文體的產生―散體賦文體特徵探索。北京師範大學學報,4,47-55。
  32. 葉幼明(1991)。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33. 葉慶炳(1980)。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4. 歐陽詢編(1960)。藝文類聚。臺北:新興書局。
  35. 蕭統編、李善注(1977)。文選。臺北:華正書局。
  36. 顏崑陽、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所編(1991)。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