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普普藝術創作理念在高中美術教學的應用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the Creative Concept of Pop Art Applied in the Senior High School Art Teaching

作者

蘇郁雯(Yu-Wen Su)

关键词

後現代主義 ; 普普藝術 ; 視覺文化 ; 次文化 ; 高中美術 ; post modernism ; pop art ; visual culture ; subculture ; senior high school art classes

期刊名称

藝術教育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7期(2004 / 05 / 01)

页次

87 - 11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藉由觀察與文件分析等方法,以高師大附中高二學生為對象,探討普普藝術在高中美術教學的成效與價值。本研究結果顯示,當代藝術中的後現代主義所蘊含的多元文化現象,常將不同時代、社會與文化作一種拼湊式的組合,予學生耳目一新之感,而普普藝術所散發的大眾文化特質則貼近學生次文化的表現。藉由教學活動的引導,透過視覺影像的轉換與多元媒材的應用,學生得以延伸其美感經驗於創作,從中涵養多元文化觀,展現創造與審美的能力,進而重建個人內在生命秩序,以構築未來生活願景。針對教學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本文同時提供可行模式與建議,以供教學參考。

英文摘要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eleventh graders at the Affiliated Senior High School of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this study used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classroom observations and document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and value of applying creative concepts of Pop Art into senior high school art teach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ulticultural phenomena represented by post modernism in contemporary art created a mosaic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eras, societies, and cultures to students and provided them with refreshing and energetic experiences. Additionally, features of Pop Art such as popular culture seemed more attached to the students’ subcultures. Through the teacher’s guidan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visual imag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materials, students extended their aesthetic experiences into their creation. They also demonstrated their abilities in both aesthetic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Based on these learning experiences, students may be able to rebuild their inner life order to formulate their future living prospects. Finally, this study provided suggestions to overcome the challenges of teaching contemporary art in high schools, presented feasible teaching models, and provided insight into the education of ar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Burgess, L.,Addison, N.(2002).Art Education.London:Continuum.
  2. Efland, A. Freedman, K. Stuhr P.(1996).Postmodern Art Education.Virginia:NAEA.
  3. Lowenfeld, V.,Brittain, W. L.(1987).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8th Edition.New York:Macmillan.
  4. Newbury, D.(2002).Art Education.London:Continuum.
  5. 王文科編譯(1997)。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6. 王受之(2001)。世界現代美術發展。台北:藝術家。
  7. 王德育譯、V. Lowenfeld 著(1990)。創造與心智的成長。台北:三友。
  8. 吳潛誠總編、Jeffrey C. Alexander、Steven Seidman 編(1997)。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
  9. 李長俊(1990)。二次大戰後的視覺藝術教育。台北:大陸書店。
  10. 李長俊(1980)。西洋美術史綱要。台北:雄獅。
  11. 林明澤譯、Pierre Bourdieu 著(1997)。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
  12. 邱彥彬譯、Daniei Bell 著(1997)。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
  13. 洪麗珠等譯、E. B. Feldman 著(1996)。藝術教育的本質。台北:五觀。
  14. 唐小兵譯、詹明信著(2001)。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當代學叢。
  15. 徐洵蔚等譯(1996)。後普普藝術。台北:遠流。
  16. 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Shirley F. Heck 著(1999)。教師角色。台北:桂冠。
  17. 馬國明(1998)。班雅明。台北:東大。
  18. 高宣揚(1999)。後現代論。台北:五南。
  19. 高宣揚(1996)。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台北:唐山。
  20. 張正仁譯、Lucy R. Lippard 編(1996)。普普藝術。台北:遠流。
  21. 張春興(1997)。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台北:東華。
  22. 張樹柏主編(1980)。二十世紀世界大事實錄。香港:讀者文摘。
  23. 教育部(2003)。高級中學美術科課程綱要草案
  24. 許綺玲譯、班雅明著(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25. 郭生玉(1997)。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26. 郭禎祥等(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台北:桂冠。
  27. 陳瑞文(2002)。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台北:市立美術館。
  28. 陳瑞文(1998)。人文社會科教育改進計畫-美術史教材編撰及教學方法改進之研究。台北:教育部顧問室。
  29. 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家。
  30. 黃壬來主編(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台北:桂冠。
  31. 黃文叡(2002)。現代藝術啟示錄。台北:藝術家。
  32. 黃訓慶譯(1996)。後現代主義。台北:立緒。
  33. 黃瑞祺(2000)。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巨流。
  34. 葉智魁(2002)。發展的迷思與危機-文化產業與契機。哲學雜誌,38,4-24。
  35. 葉維廉(1990)。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索。台北:東大。
  36. 劉千美(2001)。差異與實踐:當代藝術哲學研究。台北:立緒。
  37. 劉豐榮(2001)。當代藝術教育論題之評析。視覺藝術,4,59-96。
  38. 蔡源煌(1989)。解嚴前後的人文觀察。台北:遠流。
  39. 蔡錚雲(2000)。另類哲學-現代社會的後現代文化。台北:台灣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