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Men's Uno探究青少男次文化對於成人社會的顛覆、緩和與融合

并列篇名

The Subversion, Mitigation and Compromise of the Adolesccent boys' Sub-culture in the Adult Society: An Analysis of Men's Uno

DOI

10.6430/CMR.200301.0175

作者

蔡姿蓉(Tzu-Jung Tsai)

关键词

次文化 ; 青少男 ; 性別 ; 消費社會 ; 符號學 ; 精神分析 ; consumption society ; gender ; psychoanalysis ; sub-culture ; semiotics ; young boys

期刊名称

傳播與管理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卷2期(2003 / 01 / 01)

页次

175 - 20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從顛覆到緩和,從抵制到融合,是每一個相繼而的來的次文化的週期。本文的研究立意,在於透過探索青少男次文化生活方式的意義,以發現某些存在於其中的普遍原因或傾向,並且根據這些原因或傾向對社會和文化發展作爲一個整體的理解。 我們首先將藉由解讀青少男時尚雜志Men's Uno中再現的流行次文化實例,探討青少男的顛覆性實踐意涵,並且將重點至於時尚雜志對於男性身體意象以及服飾方面的討論。此外,本研究亦將探究在Men's Uno關於性別再現以及兩性情慾議題中存在的性別迷思。

英文摘要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se the meaning and tendency of the adolescent boy's sub-culture in the adult society. The purpose is to get a whole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ety and the growth of culture. The article takes the fashion magazine, Men's Uno, as the subject of analysis. By case study,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youth image to interpret the subversive practices of the adolescent sub-culture against the mainstream social value. It focuses on the adolescent body and the cloth in the magazine. The article also attempts to analyze how the myth of gender and sex is constructed in Men's Uno.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参考文献
  1. Barthes, R.、敖軍譯(2000)。流行體系(一)。台北:桂冠。
  2. Barthes, R.、敖軍譯(2000)。流行體系(二)。台北:桂冠。
  3. Barthes, R.、許薔薔、許綺玲譯(2000)。神話學。台北:桂冠。
  4. Culbert, S. J.(1995)。穿出色彩.穿出魅力。台北:學英。
  5. Dan Kindlon, Ph.D.、Michael Thompson, Ph.D.、吳書榆譯(2000)。該隱的封印-揭開男孩世界的殘忍文化。台北:商周。
  6. Dyer, R.(1985)。The Sexuality of Men。London:Pluto。
  7. Etcoff N.、張美惠譯(1999)。美之爲物-美的科學。台北:時報文化。
  8. Fiske, J.(1989).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London:Unwin Hyman Ltd..
  9. Fiske, J.(1987).Television Culture.London and New York:Methuen.
  10. Flugel, J.、彭誠晃譯(1991)。服裝心理學。台北:水牛。
  11. Harding, J.、林秀麗譯(2000)。性與身體的解構。台北:韋伯。
  12. Hebdige, D.、張儒林譯(1997)。次文化-生活方式的意義。台北:駱駝。
  13. Lapsley, R.、Westlake, M.(1988)。Film Theory: An Introduction。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14. Liesbet van, Zoonen、張錦華、劉容玫譯(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
  15. Lurie, A.、李長青譯(1994)。解讀服裝。台北:商鼎。
  16. McRobbie, A.(1994).postmodernism, and popular culture.London:Routledge.
  17. Mulvy, R.(1975).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Screen,16(3),6-18.
  18. Wallage, C.,Kovacheva, S.(1996).Youth Cultures and Consumption in Eastern and Western Europe.Youth & Society,28(2),189-214.
  19. 丁淳(1988)。服裝心理學。台北:五洲。
  20. 王志弘(2000)。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
  21. 林仁廷(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
  22. 林信華(1999)。研究與批判叢書9。台北:唐山。
  23. 林靜雯(1997)。雜誌廣告中男性角色的變遷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24. 孫立群(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
  25. 張淑綺(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傳播研究所。
  26. 梁濃剛(1989)。快感與兩性差別。台北:遠流。
  27. 陳正宗(1999)。當今青少年價值導向之質化研究。台北:教育部委託研究計畫。
  28. 陳正國譯(1993)。瞭解庶民文化。台北:萬象圖書。
  29. 陳坤宏著(1995)。消費文化與空間結構:理論與應用。台北:詹氏。
  30. 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家。
  31. 黃成榮(1999)。青少年價值觀及違規行爲探索。香港:三聯。
  32. 黃瑞祺(2000)。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巨流。
  33. 趙培華(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34. 謝鵬雄(1998)。男人的美學。台北:方智。
  35. 顧燕翎、劉毓秀著(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店。
被引用次数
  1. 鄭正清、林俊孝(2009)。解讀電視廣告文本之視覺符碼─以《線上遊戲廣告─殺 online》為例。商業設計學報,13,23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