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女性商品,男性代言電視廣告中的“新”男性形象與再現意涵

并列篇名

The New Man Images and Representational Meanings in TV Advertising

DOI

10.6430/CMR.200401.0133

作者

徐振傑(Chen-Cheih Hsu)

关键词

再現 ; 男性形象 ; 男性研究 ; 廣告代言人 ; advertising endorser ; image of man ; man study ; representation

期刊名称

傳播與管理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3卷2期(2004 / 01 / 01)

页次

133 - 15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從符號學的角度出發,分析了近七年(1996-2003)來的八支女性商品電視廣告,試圖發現當中的「新」男性形象以及再現意涵。研究發現言行中的「新」男性形象不但具有男人與男孩陽剛特質、女性陰柔特質,而且還融合了中國/西方/東洋等多元形象。另從更深入的男性觀看、性別權力、公領域與私領域、月經文化等影像來分析,這些再現的意涵雖顯示出傳統父權意識的鬆動,但若回歸「論述」(音部)層面,我們仍舊發現,廣告中的言論(對白、旁白等)還是依循著堅固的父權意識邏輯動作而未有太大改變。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uses semiology to analyze eight TV advertisings of female goods.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new man images in TV advertisings include not only man's masculinities and woman's femininities, but also Chinese/Western/Eastern characteristics. Moreover, we also found the released hegemony of paternal ideology from the analyses of male gaze, sexual hegemony, public sphere and private sphere, and menstrual culture. But if we come back to see the discourses in those advertisings, such as the dialogues and opinions, we discovered that they still function as mouthpiece for paternal hegemony and haven't been changed a lot.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参考文献
  1. Alreck, P. L.,Settle R. B.,Belch, M. A.(1982).Who responds to gendered Ads, and how?.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18(1),47-50.
  2. Christian, H.(1994).The making of anti-sexist men.London:Routledge.
  3. Connel, R. W.(1995).Masculinitie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4. Connel, R. W.(2000).The man and the boy.Oxford:Polity.
  5. Farrell, W.原著、鄭至慧、朱恩伶顧燕翎合譯(1987)。男性解放。台北:婦女新知出版社。
  6. Ford, J. B.,Voli, P. K.,Honeycutt, JR., E. D.,Casey, S. L.(1998).Gender role portrayals in Japanese advertising: A magazine content analysis.Journal of Advertising,27(1),113-124.
  7. Jancovich, M.,Hollows,Jancovich (Eds.)(2000).Film studies: critical approach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 Mulvey, L.(1975).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Screen,16(3),6-18.
  9. O`Donnell, W. J.,O`Donnell, K. J.(1978).Update: Sex-role messages in TV commercial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8,156-158.
  10. Prince, G.(1987).A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Londo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1. Weeks, J.(1991).Against nature: Essays on sexuality, history and identity.London:Rivers Oram Press.
  12. 王行(1996)。新男性的成長-打破「男性優勢」的迷思。測驗與輔導,135,2784-2785。
  13. 王宜燕(199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政治大新聞所。
  14. 王玲如(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交通大學管理所。
  15. 王浩威(1998)。台灣查甫人。台北:聯合文學。
  16. 王雅各(1996)。男性研究: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1-6。
  17. 朱蘭慧(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
  18. 李美枝(1979)。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19. 林泓達(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
  20. 林靜雯(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21. 張錦華(1994)。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文化。
  22. 畢恆達(2000)。走入歧途的男性氣概養成過程。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44-46。
  23. 陳敏郎(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24. 陶福媛(199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新聞所。
  25. 湯禎兆(1997)。日本廣告的思考-從品物心情到性別人身。影響雜誌,90,88-91。
  26. 黃裕華(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交通大學管理所。
  27. 劉宗輝(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科技雲林大學。
  28. 簡成熙(2000)。男性研究在性/別研究及教育上的價值。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20-24。
  29. 顧玉珍(1991)。解讀電視廣告中的女性意涵。當代,63,48-68。
被引用次数
  1. 李明哲(2005)。從女性影像探討個人電腦居家化之意涵變遷—以《PC home》雜誌廣告為分析對象。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7,1-40。
  2. 謝欣樺、楊美雪(2016)。代言人與產品功能適配組合研究─以女性臉部保養品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3(2),57-75。
  3. 鄭正清、林俊孝(2009)。解讀電視廣告文本之視覺符碼─以《線上遊戲廣告─殺 online》為例。商業設計學報,13,231-251。
  4. (2010)。遊戲媒體文化之男性氣概探索:文本結構與玩家詮釋。傳播與社會學刊,12,111-146。
  5. (2011)。「家」的夢想:解析房仲電視廣告中的家庭圖像與性別關係。廣告學研究,35,75-112。
  6. (2024)。從台灣建案廣告的角色符號應用探究性別與家庭意識型態的轉移。商業設計學報,27,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