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媒體改造運動的語藝策略分析-以“無盟”的“公共化”論述為例

并列篇名

The Rhetorical Analysis of a Media Reform Movement: The Case of “Campaign for Citizens' TV”

DOI

10.6430/CMR.200407.0001

作者

王靖婷(Ching-Ting Wang)

关键词

公共電視 ; 社會運動語藝批評 ; 媒體改造運動 ; 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 ; Campaign for Citizens' TV ; media reform movement ; public television ; rhetoric of social movement

期刊名称

傳播與管理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4卷1期(2004 / 07 / 01)

页次

1 - 3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由學術界的知識份子集體組織而成的「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其行動雖然未能達成媒體改革目標,但是運動本身已具有相當程度的示範意義。因此,本文即從社會運動的語藝批評觀點,分析「無盟」的運動語藝策略。研究結果顯示,由於「公共化」在台灣是一個陌生且抽象的概念,因此運動必須面對如何建立論述合法性的語藝困境。「無盟」雖然採取「改變受眾認知」、「連結」以及「超越」的語藝策略、運用正反並陳、邏輯推理的理性訴求,以及透過遊說、參與政策討論會議、撰寫研究報告、發表文章、至各地舉辦座談會或講演等方式來推行「公共化」的理念,但是這些策略仍有其侷限之處。首先,「無盟」採取的語藝策略公能達成初步的說服功能,無法完全回應此困境。其次,「無盟」的語藝策略並沒有隨著不同的目標受眾而調整,且訴求的價值與受眾的連結性並不高。第三,「無盟」的論述多使用邏輯辯證的學術書寫方式來表達,並不適合用於一般社會大衆,也無法達到情感說服的效果。有鑑於「公共化」路線的媒體改造運動仍在進行當中,本文希望藉此分析能提供從事媒體改革運動的相關人士或團體在運動語藝策略的擬定與運用上的參考依據。

英文摘要

“The Campaign for Citizens' TV” is significant in media reform history in Taiwan.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media reform movement rhetoric. Since its idea of public TV is an unfamiliar and abstract concept in Taiwan, from the beginning, the movement had faced the difficulties of building legitimacy. The Campaign for Citizens' TV met those difficulties by transforming perceptions of reality, employing reasoning appeal, coactive and transcendence strategies. The movement members also took several measures of actions, such as joining political conferences, conducting research, holding seminars or speeches, and so on. However, their strategies only achieved preliminary persuasive functions, and the values employed by the campaigners were not connected with their targets.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future campaigners adjust rhetoric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ir audience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参考文献
  1. 林麗雲(2003)。坐而言,起而言:「無盟」的實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0,145-169。
    連結:
  2. Andrews, J. R.(1983).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Study of Social Movements.Central States Speech Journal,34,67-69.
  3. Bernard, L. B.(1983).Social movements: editor`s commentary.Central States Speech Journal,34,80-82.
  4. Cathcart, R. S.(1983).A confrontation perspective on the study of social movements.Central States Speech Journal,34,69-74.
  5. Cathcart, R. S.(1972).New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movements: Defining movements rhetorically.Western Speech,36,82-88.
  6. Cathcart, R. S.(1980).Defining social movements by the rhetorical form.Central States Speech Journal,31,267-273.
  7. Cox, R. J.(1982).The die is cast: Topical and ontological dimensions of the locus of the irreparable.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68,227-239.
  8. Griffin, L. M.(1952).The rhetoric of historical movement.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38,184-188.
  9. Simons, H. W.(1970).Requirements,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A Theory of Persuasion for Social Movements.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56,1-11.
  10. Stewart, C. J.(1983).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Study of Social Movements.Central States Speech Journal,34,77-80.
  11. Stewart, C. J.(1980).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the Rhetoric of Social Movements.Central States Speech Journal,31,298-305.
  12. Stewart, C. J.,Smith, C. A.,Denton, R.E.(1994).Persuasion and Social Movements.Prospect Heights, Ill:Waveland Press.
  13. Wilkinson, C. A.(1976).A rhetorical definition of movements.Central States Speech Journal,27,88-94.
  14. 中國時報(2001/12/28)
  15.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16. 王甫昌、王振寰、瞿海源編(1999)。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17. 王雪美(2000)。公營媒體何去何從?-台灣新生報、新聞報在政權變天後的命運。目擊者,17,37-38。
  18. 王維菁採訪(2000)。無線電視台公共化值得考慮-專訪公共電視總經理李永得。目擊者,17,16-18。
  19. 中國時報(2000/05/06)
  20. 朱元鴻(1993)。正當的(只不過是)語藝:從前蘇格拉底到後尼釆。傳播文化,1,81-102。
  21. 朱全斌(2000)。台灣電視文化前途-比較英美台公視模式。當代,162,18-27。
  22. 何榮幸(2000)。媒體改造契機已經來臨?-全民監督新政府落實「新中間傳播政策」。目擊者,17,5。
  23. 何榮幸(2000)。新中間傳播政策Q&A-陳水扁傳播政策白皮書精節版。目擊者,17,30-36。
  24.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25. 中國時報(2001/12/15)
  26. 林靜伶(2001)。中華傳播學會2001香港年會。香港:浸會大學。
  27. 林靜伶(2000)。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28.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29.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30. 林麗雲(2001)。公共領域與公共媒體-英國政經學者的反思及援引做為台灣媒體改造的借鏡。當代,164,68-85。
  31. 台灣日報(2001/12/16)
  32.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媒體素養研究中心(2002)。電視改革 針鋒相對?。台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
  33. 翁秀琪(2001)。無線電視公共化可行性評估報告。
  34. 高菁黛(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35. 聯合晚報(2001/12/27)
  36. 陳亮丰(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37. 自由時報(2002/01/05)
  38. 陳香玫(1999)。衝突情境下公開信之類型分析。1999傳播論文選集
  39. 陳雅惠(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40. 勁報(2001/10/29)
  41. 【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成立宣言
  42. 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的成立經過、主張與未來計劃
  43. 無盟發起人短訊-短評
  44. 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致台灣媒體公民公開信
  45. 程宗明(2000)。數位化與公共化的抉擇-論數位電視時代的公共視聽利益。當代,162,28-45。
  46. 程宗明(1999)。「黨政軍退出三台」之後-從批判政治經濟學思考無線電視制度的改造。廣播與電視,13,87-122。
  47. 聯合報(2001/12/18)
  48. 馮建三(2002)。台灣媒體改革運動八十年:1921-2002
  49. 馮建三(2001)。「金陵女中媒體講演與討論」演講資料。
  50. 聯合報(2001/12/20)
  51. 馮建三(2001)。從西歐公營電視模式轉化台灣電視生態。當代,163,80-84。
  52. 聯合報(2001/09/27)
  53. 馮建三(2000)。臺視華視公共化的意義與作法。廣告雜誌,111,14-16。
  54. 馮建三(2000)。從西歐公營電視模式轉化台灣電視生態。當代,162,12-17。
  55. 傳播學生鬥陣(2001)。「媒體改造跨校巡迴座談會」宣言。
  56. 將公共化的號角揚起,迎接第二次電波革命!-傳播學生鬥陣媒體公共化宣言
  57. 管中祥(2001)。「文化批判論壇之二~電視改革無望論」座談會資料。
  58. 管中祥、劉昌德(2000)。戰後媒體反對運動。台灣史料研究,16,22-54。
  59. 管中祥、魏玓(2000)。「傳播學生鬥陣」與媒體運動。當代,162,46-57。
  60. 劉昌德(2000)。邁向專業自主的公民媒體。目擊者,17,11-12。
  61. 聯合報(2002/01/02)
  62. 謝文華(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黃鷰淳(2018)。太陽花運動中佔領議場組織新聞稿的語藝批評。中國行政評論,24(3),1-36。
  2. 葉德蘭(2011)。誰在擲石頭?2009 年台灣商業性交易論述之運動語藝分析。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8,5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