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文摘要】發聲閥及肺部復原訓練介入改善氣切留置患者呼吸暨生活功能的成效

并列篇名

【論文摘要】The Efficiency of improving respiratory function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s by applying speaking valve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for the patient with Tracheostomy

DOI

10.6269/JRT.201907_18(1).0058

作者

陳秋嬪;許端容;王嫈媖;郭怡伶;王雯芝;蔡英明

关键词

氣切發聲閥 ; 肺部復原 ; 氣管切開術

期刊名称

呼吸治療

卷期/出版年月

18卷1期(2019 / 07 / 01)

页次

140 - 14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動機:說話是人類透過聲音來溝通的方式,當病患氣切之後無法說話,該如何有效溝通呢?常常只能比手畫腳、雞同鴨講,大大影響日常作息與生活品質。美國呼吸照護學會臨床照護指引指出氣管切開術執行於重症且呼吸器依賴的病人,讓他們有機會可以透過氣切發聲閥與人溝通發出聲音、可經口進食,並提供穩定且安全的人工氣道,也較容易成功脫離呼吸器。氣切留置患者一旦脫離呼吸器如何讓個案將痰液咳出、說話表達需求及縮短醫病溝通的時間更是刻不容緩,目前由於發聲閥的訓練結合肺部復原介入氣切留置患者之相關的文獻不多,因此藉由此次照顧臨床個案的經驗,分享發聲閥及肺部復原訓練介入改善氣切留置患者呼吸暨生活功能的成效。臨床評估:患者為61歲男性,從事報社記者,平時有喝酒習慣,過去病史:高血壓、糖尿病及缺血性心臟病,此次因腰痛入院詳檢,診斷為肺癌合併骨頭轉移,於2018/09/18進行胸腔內視鏡右下葉楔形切除和縱膈腔淋巴結切除,接著進行第三頸椎腫瘤切除、人工骨植入加內固定術,術後因呼吸器困難脫離進行氣管切開術,呼吸器脫離後仍自覺呼吸、說話方式改變一直無法適應,感到挫折、不安和沮喪,筆談主訴長期臥床頭暈不適、呼吸喘、痰多、由氣切口咳痰極不習慣,而且痰液不易咳出,追蹤胸部X光片發現肺炎、肋膜積水和下肺葉肺擴張不全(圖一),醫療團隊評估後,照會呼吸治療師介入氣切發聲閥訓練及肺部復原計畫。呼吸治療問題確立:1.痰液清除能力下降導致痰液蓄積、2.肺癌術後合併症/肺炎、肺擴張不全、3.溝通障礙/氣管切開術呼吸治療措施:1-1.教導看護和家屬定時胸部叩擊配合姿位引流,預防痰液堆積,每日4次;並使用電動拍痰器,每日2次、每側10分鐘,加強痰液鬆動將黏液推送至較大呼吸道以利咳出;1-2.運用外力輔助性咳嗽技巧,當病人咳嗽時用手或抱枕向內推,利用腹肌收縮的力量,協助痰液咳出。2-1.教導呼吸控制方法配合上肢運動:每天三次,每次10分鐘,它可以放鬆全身肌肉、減輕焦慮,減少呼吸急促症狀進而改善呼吸功能;2-2.床邊抬腳運動配合呼吸運動每天三次,每次10分鐘,加強肢體活動提高整體的肌肉與心臟能力,促進肺擴張。3-1.依病人的狀況擬定氣切發聲閥訓練流程,見表一;3-2.進行氣切發聲閥訓練,每日執行4次,並依據個案適應情況逐漸增加訓練字元與時間,見表二。結果評值:1.個案和家屬可確實執行拍痰、姿位引流和有效咳嗽技巧,配合蒸氣吸入幫助痰液咳出,痰液淡黃量少;2.呼吸運動在緊張不安時容易忘記需要提醒,配合上下肢體運動增加活動耐受力,呼吸喘與焦慮情形逐漸緩解,胸部X光片顯示肺擴張不全與痰液堆積情形大幅改善(圖二)。3.氣切發聲閥初期訓練時,個案迫不及待可以開口說話,在口水吞嚥動作還未完成即發聲導致偶而有嗆咳情形,經與個案討論須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去熟悉每一個訓練步驟並在餐後暫停使用發聲閥,以避免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經過五週訓練個案由單字發音進步到可以和家人話家常,生活品質大大提升。討論與結論:2017年,Anna-Liisa指出氣切發聲閥及早介入氣切留置患者的優勢,包括維持聲門壓力避免嗆咳及吸入性肺炎的發生,讓病人能早日恢復說話和吞嚥功能,進而降低患者因無法說話表達導致焦慮與不安全感。針對肺部合併症產生的發炎介質刺激腺體細胞分泌過多痰液蓄積,當務之急是清除呼吸道內的分泌物以維持氣道通暢才能順利進行氣切發聲閥訓練,我們發現肺部復原訓練對於氣切留置患者在氣切發聲閥訓練過程中具有正面影響;期望日後能建置完整的評估照護模式並積極推廣運用氣切發聲閥,讓氣切留置患者能儘早恢復日常。(表格略)

主题分类 醫藥衛生 > 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