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小組對話教學

并列篇名

Small Group Learning

作者

蔣欣欣(Hsien-Hsien Chiang)

关键词

小組學習 ; 對話教育 ; 自由談 ; 體驗式團體

期刊名称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

卷期/出版年月

27卷1期(2021 / 03 / 31)

页次

19 - 2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專業教育重視理性思辨,時常忽略學習者自身體現的經驗。本文以重視學習者參與經驗的小組學習與對話教育,說明體驗式團體之教學意涵。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傳授,而是在對話中,彼此真誠互動的生命實踐,使得每個教學行動成為喜樂與滿意的泉源。

主题分类 醫藥衛生 > 社會醫學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参考文献
  1. 蔣欣欣(2015)。團體對話中的自我反思—精神衛生護理人員的經驗。護理雜誌,62(4),73-81。
    連結:
  2. 蔣欣欣(2002)。形構人本小組教學的學習要素。醫學教育,6(4),415-424。
    連結:
  3. 蔣欣欣(2015)。自由談的督導團體運作─精神衛生護理人員的經驗。護理雜誌,62(3),41-48。
    連結:
  4. 蔣欣欣,王美惠(2019)。團體的相遇:團體對話的教與學。中華團體心理治療,25(2),6-16。
    連結:
  5. 蔣欣欣,陳美碧,許樹珍(2003)。小組教學團體的對話與關懷。應用心理研究,18,207-225。
    連結:
  6. 蔣欣欣,陳美碧,劉淑言(2005)。兩階段訓練團體與專業我的發展。中華團體心理治療,11(1),25-34。
    連結:
  7. 蔣欣欣,楊秋月,陳美碧,廖珍娟(2018)。閱讀療法的團體運作—一堂護理實作課程的分析。中華團體心理治療,24(1),25-35。
    連結:
  8. Buber, M.(2002).Between Man and Man.London:Routledge.
  9. Buber, M.(1988).The knowledge of man.London:Humanity Books.
  10. Cohn, H. W.(1996).The philosophy of S. H. Foulkes: Existential-phenomenol- ogical aspects of group analysis.Group Analysis,29(3),287-302.
  11. Cohn, H. W.(1988).Phenomenological elements in group therapy: Papers from continental Europe.Group Analysis,21(4),283-287.
  12. Cohn, H. W.(1993).Martix and Intersubjectivity: Phenomenological Aspects of Group Analysis.Group Analysis,26(4),481-486.
  13. Freire, P.(2000).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London:Continuum.
  14. Jersild, A. T.(1952).In search of self.Teachers Colleg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15. Maslow, A. H.(1993).Toward a Humanistic Biology.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6. Maslow, A. H.(1993).Goals and Implications of Humanistic Education.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7. Rogers, C. R.,宋文里(譯)(2014).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台灣:左岸文化.
  18. Winnicott, D. W.(1971).Playing and Reality.Great Britain:Routledge.
  19. 王鼎鈞(2011 年 1 月 9 日):作家常有的生活習慣。聯合報。
  20. 余舜德(編)(2008).傷寒論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清華大學.
  21. 宋文里(1995)。「批判教育學」的問題陳顯。通識教育季刊,2(4),1-15。
  22. 李安德(1997).超個人心理學.台灣:桂冠.
  23. 唐君毅(1986).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台灣:台灣學習者書局.
  24. 陳榮華(1998).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台北:明文書局.
  25. 陳榮華(2013)。高達美實踐智(phronesis)與道德生命的成長。現代哲學,126,74-81。
  26. 黃瑞琴(201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27. 葉浩生(2015)。身體與學習:具身認知及其對傳統教育觀的挑戰。教育研究月刊,423,104-114。
  28. 劉盈君,林千惠,鍾明勳,蔣欣欣(2014)。全人體驗活動的對話教育。中華團體心理治療,20(4),17-33。
  29. 蔣欣欣(2013)。經驗性團體中的話語。中華團體心理治療,19(1),17-23。
  30. 蔣欣欣(2013).團體心理治療.台灣:五南.
  31. 蔣欣欣,馬桐齡(1994)。生命成長之展現—護理專業問題研討」課程之迴響。護理研究,2(4),339-348。
被引用次数
  1. 蔡至涵,蔣欣欣,劉盈君(2022)。團體與心體。中華團體心理治療,28(1),3-16。
  2. (2024)。線上精神科護理學實習中的團體對話促進反思學習之歷程。中華團體心理治療,3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