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葛洪《抱朴子.內篇》之形上理論與神仙思想

并列篇名

The Metaphysics and the Ideas of Immortality in the Inner Chapter of Gehong's Baopuzi

DOI

10.6973/CJ.200312.0163

作者

黃忠慎(Zhong-Shen Huang)

关键词

葛洪 ; 《抱朴子》 ; 道教 ; 神仙 ; 長生 ; 魏晉思想 ; 丹鼎 ; Gehong ; Baopuzi ; Daoism ; immortal ; longetivity ; Wei-Jin thought ; Danding techiques

期刊名称

國文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7期(2003 / 12 / 01)

页次

163 - 18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葛洪《抱朴子.內篇》引入道家「玄」、「一」、「道」等概念鋪陳其形上理論,將「玄」視為形上理論的第一義,「道」則仰賴「一」以作用發顯萬物。整個宇宙萬物由「氣」構成,並且分、天、地人三界,而氣是有變化之能,這是神仙道教的丹鼎養生之術的重要基礎。 葛洪的神仙思想除了極力證明神仙長生的真實存在之外,並總結過去道教的養生方術之道,闡述神仙道教的方法論問題,建立了較有系統的理論。所以在形上理論的拓展以及神仙思想的建立上,《抱朴子》在道教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形上理論與神仙思想之間的關係上,葛洪尚有疏漏之處。其中最關鍵的是葛洪的神仙命定說讓其形上理論與神仙思想無法圓融通會,另外在形神互依的觀點上,下士尸解能否判為「神仙」,亦是有疑之處。

英文摘要

Gehong's Baopuzi: Inner Chapter incorporates Daoist notions such as Xuan (‘Mystery’), Yi (‘One’), and Dao (‘Way’) to establish and demonstrate his metaphysical ideas. He sees Xuan as the primary concept in his metaphysics, and the Dao depends upon Yi in its functional manifesta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all things. The whole universe is made up of Qi, and is divided into three realms: Heaven, Earth and Humanity. Qi is capable of transformation; this is the foundation of Daoist immortality techniques of cultivating life. Besides providing strong testimony to the real existence of immortality, Gehong's immortality thought summarized Daoist techniques of cultivating life in the past, discussed the methodology of Immortality Daoism, and thus came up with a more systematic theory. Therefore, historically, 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metaphysical theory and immortality thought, the Baopuzi occupies an important place. However, in terms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etaphysical theory and immortality thought, Gehong has left some unresolved issues. Among them, the most crucial is his determinist theory of destiny which is impossible to reconcile with his metaphysics. Anothe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utual dependence of body and spirit, is the question about inferior adepts who underwent ‘liberation from the corpse’: are they immortal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抱朴子‧內篇‧論仙》,卷2,頁12-14、16、17、20、21
  2. 《抱朴子‧內篇‧論仙》,卷1,頁14
  3. 《莊子‧知北遊》
  4. (1979)。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
  5. 《抱朴子‧外篇‧自敘》
  6. 《抱朴子‧內篇‧地真》,卷18,頁323
  7. 《抱朴子‧內篇‧暢玄》
  8. 老子‧第一章、第六章
  9. 《晉書‧葛洪傳》,卷72,「列傳」42
  10. 《抱朴子‧內篇‧金丹》,卷4,頁70-72、76
  11. 《抱朴子‧內篇‧黃白》,卷16,頁284、287
  12. 《抱朴子‧內篇‧塞難》,卷7,頁136、141
  13. 《抱朴子‧內篇‧對俗》,卷3,頁50、53
  14. 《抱朴子‧內篇‧道意》,卷9,頁170
  15. 《抱朴子‧內篇‧明本》,卷10,頁184-185
  16. 《抱朴子‧內篇‧釋滯》,卷8,頁154、149、148
  17. (1978)。列子。香港九龍:中華書局。
  18. 《抱朴子‧內篇》〈極言〉,卷13,頁240、244、245-246
  19. 《抱朴子‧內篇‧至理》,卷5,頁114、110
  20. 《抱朴子‧內篇‧勤求》,卷14,頁260
  21. 《抱朴子‧內篇》〈微旨〉,卷6,頁124
  22. 任繼愈(1991)。中國道教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23. 牟宗三(1993)。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24. 呂大吉(1993)。宗教學通論。台北:博遠出版社。
  25. 李杜(2000)。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藍燈出版社。
  26. 李豐楙(1998)。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27. 周紹賢、劉貴傑(1990)。魏晉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28. 金春峰(1997)。漢代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9. 侯外廬編(1995)。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30. 胡孚琛(1995)。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1. 卿希泰(1986)。中國道教思想史綱。台北:木鐸出版社。
  32. 柴熙(1992)。哲學邏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3. 馬克思‧韋伯、簡惠美譯(1989)。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34. 陳飛龍(2001)。抱朴子內篇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5. 勞思光(1993)。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
  36. 曾仰如(1993)。宗教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7. 楊明照(1991)。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38. 楊儒賓(2003)。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處。
  39. 楊儒賓(1993)。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40. 楊寶忠(1999)。論衡校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41. 葛洪、王明校釋(1985)。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42. 劉精誠(1993)。中國道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43. 劉鋒、臧知非(1997)。中國道教發展史綱。台北:文津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康自強(2019)。《抱朴子內篇》的仙道倫理。鵝湖學誌,62,61-90。
  2. 李宗定(2008)。葛洪《抱朴子內篇》與魏晉玄學—「神仙是否可學致」與「聖人是否可學致」的受命觀。臺北大學中文學報,4,165-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