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姚際恆《詩經通論》的文學闡釋-修辭論與結構論

并列篇名

A Literature Interpretation of "A General Statement of 'The Book of Odes'" by Yao Chih-Heng in Ching Dynasty-text-wise and context-wise

DOI

10.6973/CJ.200612.0169

作者

朱孟庭(Meng-Tin Zhu)

关键词

詩經 ; 姚際恆 ; 詩經通論 ; 修辭 ; 結構 ; The Book of Odes ; YAO Chih-Heng ; A General Statement of The Book of Odes by YAO Chih-Heng ; Text-wise ; Context-wise

期刊名称

國文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13期(2006 / 12 / 01)

页次

169 - 20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清代《詩經》學中,多以考證論《詩》,姚際恆則獨樹一格,其《詩經通論》乃大量地以文學角度來論《詩》,具有相當的價值,筆者欲做有系統的研究,本文則就其中縱面承接的「修辭論」與「結構論」兩大要點為研究對象。「修辭論」中,分析《詩》中的多種寫作手法,計有錯綜、音節、摹寫、複疊、映襯、互文、倒裝、雙關、排偶、曲繞、賦比興等十一種,雖大多未使用現今修辭格的術語,其解析亦或簡要,然經由姚氏的闡析,更加彰顯詩篇形式與內容的密切關係。「結構論」中,探討《詩》中起筆收筆、承接法、眼目、交錯法,均是較為細微的文學感知。以上探討姚氏從「修辭」與「結構」兩方面對《詩》所做的文學闡釋,既呈現《詩》的文學特質,亦能點出其所發揮的效用,有助於對詩意、詩旨等的理解與鑑賞,由此可見姚氏以文學論《詩》的經義,在《詩經》學史上的地位與價值。

英文摘要

There are many texture comments of the School of ”The Book of Odes” in Ching Dynasty, though YAO Chih-Heng's texture research of ”The Book of Odes” is unique. His ”A General Statement of 'the Book of Odes' ”applied for a point view of literature to criticize. They have remarkable value, I would like to arrange them systematically. Vertically featured ”Text-wise” and ”Context-wise” as two categories to work. ”Text-wise” pointed out many writing ways: multiple meaning words, syllable usages, description words, double raps, contrast manners, exchange words, reverse words, make a play on words, composing the same verse, rhyme words, arrange verse- rhyme words, as well as starting to give words meaning, which gradually goes to contrast form and eventually to arise statement. Totally are eleven wises. I found that most of them will limit its modem rhetoric terms. YAO Chih-Heng interpreted ”The Book of Odes” well, its analyze and summary brief showed a strong relations between contents and form ”the Book of Odes”. The Context- wise explores its starting-statement and ending -statement, eye-essence-wise, and across-wise are literature nuance sensitive. From these two wises, I interpreted ”the Book of Odes”. Both a literature character and also an artistic effect had been developed well. It will help and support to understand its meaning, visions of poets integrally. Further, this literatur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k of Odes” by YAO Chih-Heng achieved a higher value and played an essence role of the School of ”The Book of Odes” in worl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朱孟庭(2004)。《詩經》興取義析論。東吳中文學報,10
    連結:
  2.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十三經注疏。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5. 清‧梁啟超:《要籍解題及讀法》,北京:北京書局,1925 年
  6.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十三經注疏。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9.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1965)。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
  11.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宋朱熹(1984)。詩集傳。臺北:華正書局。
  13. 南朝‧梁鍾嶸、廖棟梁(1999)。詩品。臺北:金楓出版社。
  14. 清方玉潤(1986)。詩經原始。北京:中華書局。
  15. 清姚際恆(1994)。姚際恆著作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
  16. 清姚際恆(1993)。詩經通論。臺北:廣文書局。
  17. 清馬瑞辰(1964)。毛詩傳箋通釋。臺北:藝文印書館。
  18. 清梁啟超(1978)。梁啟超學術論叢。南嶽出版社。
  19.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1992)。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20. 文鈴蘭(1994)。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
  21. 王靜芝(1968)。詩經通論。臺北:輔仁大學文學院。
  22. 左川鳳(2005)。論《詩經通論》中的藝術性表現。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26(2)
  23. 左川鳳(2003)。安徽,安鰴師範大學。
  24. 向熹(1987)。詩經語言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5. 成傳鈞編、唐仲揚編、向宏業編(1992)。修辭通鑒。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26. 朱光潛(1992)。詩論。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27. 朱自清(1958)。中國歌謠。臺北:世界書局。
  28. 余培林(1995)。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
  29. 余培林(1993)。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
  30. 吳建慶(2002)。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
  31. 李錫瀾(1984)。互文辨。上海師大學報,1984(4)
  32. 汪祚民(2005)。詩經文學闡釋史(先秦-隋唐)。北京:人民出版社。
  33. 周振甫(1986)。詩文鑑賞方法二十講。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34. 周嘯天編(1994)。詩經鑑賞集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35. 周嘯天編(1994)。詩經鑑賞集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36. 屈萬里(1986)。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7. 林慶彰編、蔣秋華編(1996)。姚際恆研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38. 洪湛侯(2002)。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
  39. 夏傳才(1994)。詩經研究史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40. 袁行霈(1989)。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41. 張海晏(2004)。姚際恆《詩經通論》研究(上)。燕山大學學報,5(4)
  42. 陳國安(2003)。蘇州大學。
  43. 陳新雄(1989)。毛詩韻譜、通韻譜、合韻譜。中國學術年刊,10
  44. 黃永武(1999)。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45. 黃永武(1999)。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46. 黃慶萱(1975)。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
  47. 黃麗貞(2004)。實用修辭學。臺北:國家出版社。
  48. 楊旭輝(2002)。蘇州大學。
  49. 楊緒敏(2003)。評“清初最勇於疑古的"學者-姚際恆。煙台師範學院學報,20(2)
  50. 董季棠(1992)。修辭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51. 裴普賢(1990)。詩經評註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52. 趙沛霖(1989)。詩經研究反思。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53. 趙沛霖(2004)。詩經學的傳統。中州學刊,2004(1)
  54. 趙明媛(2000)。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55. 劉毓慶(2001)。從經學到文學-明代『詩經』學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56. 劉毓慶(2001)。從朱熹到徐常吉-《詩經》文學研究軌跡探尋。西北師大學報,38(2)
  57. 戴維(2001)。詩經研究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58. 謝文利(1991)。詩歌語言奧秘。哈爾濱: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
  59. 魏怡(1988)。詩歌鑑賞入門。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60. 譚德興(2003)。什麼是《詩經》的“文學研究"-關於經學與文學關係之思考。貴州文史叢刊,2003(3)
  61. 靡文開、裴普賢(1991)。詩經欣賞與研究。臺北:三民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