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郭象身體思維研究

并列篇名

The Study of Guo Xiang's Thought of Body

DOI

10.6973/CJ.200612.0021

作者

孫世民(Si-Min Sin)

关键词

郭象 ; 身體 ; 異化 ; 道 ; Guo Xiang ; body ; alienation ; tao

期刊名称

國文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13期(2006 / 12 / 01)

页次

21 - 6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郭象身體思維所說的身體,兼具個體整全性、場域性、社會時代性、文化積累性及思想性,並非單指偏向軀殼化的形軀。也並非斬斷修養工夫,仍須有身體修養工夫,異化狀態才得以解消,身體和合狀態才得以達致,和合狀態能達致,才能下通治道,上通天道,最終目的仍在於以身體來展現「道」,當自覺身體即「道」之展現場域時,身體即思想。郭象並不只是強調藉身體來思考,還表示身體本身就已是思想。

英文摘要

Guo Xiang's thought of body refers to the individual that owns the nature of integral, field, social epoch, cultural accumulation, and ideology. It doesn't just mean the shape of body. Nor does it cut off one's self-cultivation. First, what he means is that only when one is well-cultivated can the alienation be devoided. Next, the body and the state of harmoniousness can be obtained Furthermore, when the state of harmoniousness is obtained, one can not only know the ways to rule people, but also one can know naturalism The final destination of the individual lies in using his body to carry out ”tao”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when one is self-aware that the body is the field of carrying out ”tao”, the body is the thought. What Guo Xiang emphasizes is that the body itself as well as the thought itself plays the role of thinking.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唐房玄齡(1998)。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2.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1983)。莊子集釋。台北:木鐸出版社。
  3.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1999)。周易注疏。台北:學生書局。
  4. 伍至學(2006)。庖丁解牛作為一種隱喻。2006 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5. 江淑君(2004)。魏晉玄解論語政治思想探析。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6. 牟宗三(2002)。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書局。
  7. 牟鍾鑒(2000)。道家學說與流派述要。道家文化研究,台北:
  8. 李漢相(2004)。先秦的和合思想。鵝湖月刊,29(9),49。
  9. 周翊雯(2005)。郭象注莊中身體思維探究。鵝湖月刊,365,49-50+52。
  10. 周慶華(2005)。身體權力學。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1. 林安梧(2006)。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台北:學生書局。
  12. 林安梧(2006)。儒道佛文化對臺灣公民社會養成的一些省思。文本與實踐:解釋學與社會行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3. 林安梧(2003)。人文學方法論。中和:讀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4. 林聰舜(1980)。向郭莊學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5. 侯敏(2003)。有根的詩學-現代新儒家文化詩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6. 唐君毅(2005)。人生之體驗續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7. 孫隆基(2004)。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8. 涂又光(2000)。道家注重個體說。道家文化研究,台北:
  19. 張立文(2004)。和合哲學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20. 梁榮茂(2003)。《史記》刺客、游俠、酷吏等傳所反映的時代意義。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21. 莊耀郎(1998)。郭象玄學。台北:里仁書局。
  22. 許抗生(1989)。魏晉玄學史。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3. 湯一介(1987)。郭象與魏晉玄學。台北:谷風出版社。
  24. 楊儒賓(2004)。儒家身體觀。南港: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5. 劉月、王淑芹(2003)。氣:魏晉時期美學精神的凝結。中國學研究,濟南:
  26. 盧國龍(1996)。郭象評傳。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27. 錢賓四(2002)。現代中國學術論衡。北京:三聯書店。
  28. 錢賓四(1993)。人生十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29. 錢賓四(2001)。歷史與文化論叢。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
  30. 錢賓四(2001)。湖上閒思錄。台北:蘭臺出版社。
  31. 錢賓四(2001)。晚學盲言。台北:蘭臺出版社。
  32. 瀧川龜太郎(2002)。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33. 蘇新沃(1980)。郭象莊學平議。台北:學生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