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板蕩之朝與黍離之痛:謝枋得《詩傳注疏》析論

并列篇名

In the Troubled Times and Missed Native Country: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Shi Zhuan Zhu Shu" of Fang-De Xie

DOI

10.6973/CJ.200906.0165

作者

康凱淋(Kai-Lin Kang)

关键词

謝枋得 ; 詩傳注疏 ; 宋遺民 ; 詩經 ; Fang-De Xie ; Shi Zhuan Zhu Shu ; The leftover person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 Shi Jing

期刊名称

國文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18期(2009 / 06 / 01)

页次

165 - 19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謝枋得身為南宋遺民,在政治上是位抗元義士,拒卻元朝的徵聘,絕食不仕。在文學上他善於評點詩文,其《文章軌範》有別於同朝的古文選本,在當時的影響很大。而在經學的領域中,他還著有《詩傳注疏》一書,元代儒者多次援引其說,其詮解自有見地。歷來對此的研究有限,故本文以謝枋得《詩傳注疏》為對象,就詮經方式、內容要旨和詮說特色為研究取向,剖析謝枋得詮解《詩經》的論點及其相關問題,藉此呈顯是書的價值與意義。

英文摘要

Fang-De Xie is the leftover person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n the politics, he is a chivalrous hero to resist the Yuan Dynasty. Refusing the Yuan Dynasty of Government's recruitment, he rejects any meal and isn't serving as the officer. He was good at in the literature poetry comment. The book of ”Wen Zhang Gui Fan” is different from the anthology of the same Dynasty and has a great of influence at that time. He had a book, ”Shi Zhuan Zhu Shu” in his researched field, the scholars of the Yuan Dynasty quoted the book many times, his viewpoints is very personal styles. The research is seldom in the past,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way and characteristic of interpretation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thrusts. The paper was discussed and analyzed the interpretation for the ”Shi Jiang” of Fang-De Xie, and then shows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何晉勳(2005)。世變下的表態紀念─以南宋遺民為例。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37,115-131。
    連結:
  2. (1981)。四部叢刊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1981)。四部叢刊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 (1966)。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0.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4.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5.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6. 元脫脫(1985)。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17. 宋謝枋得(1966)。詩傳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8. 宋謝枋得、熊飛校注、漆身起校注、黃順強校注(1994)。謝疊山全集校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 宋謝疊山批選、明李九我評訓、原田由己標箋(1970)。文章軌範。臺北:廣文書局。
  20. 明郝敬(1984)。毛詩原解。臺北:新文豐。
  21.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2001)。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22. 清方玉潤、李先耕點校(2007)。詩經原始。北京:中華書局。
  23. 清阮元(1971)。四庫未收書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4. 清紀昀、清陸錫熊、清孫士毅(1997)。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
  25. 清胡承珙、清陳奐補(1989)。毛詩後箋。臺北:新文豐。
  26. 清黃宗羲、清全祖望補修、陳金生點校、梁運華點校(2007)。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27. 清萬斯同、清張壽鏞(1989)。宋季忠義錄。臺北:新文豐。
  28. 清厲鶚輯(1971)。宋詩紀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29. 漢毛公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2001)。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30. 方勇(2000)。南宋遺民詩人群體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31. 王仁祥(2005)。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32. 余英時(2003)。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臺北:允晨文化。
  33. 林葉連(1993)。中國歷代詩經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4. 孫琴安(1996)。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35. 郝桂敏(2006)。宋代《詩經》文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6. 張宏生(2000)。元代《詩經》學初論。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37. 張秋娥(2006)。南宋謝枋得評點中的「句法」。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6(1),62-65。
  38. 張麗(2002)。評謝枋得《注解選唐詩》。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47-51。
  39. 陳文采(2005)。兩宋《詩經》著述考。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
  40. 陳戰峰(2005)。西安,西北大學中文系。
  41. 劉毓慶(2002)。歷代詩經著述考(先秦—元代)。北京:中華書局。
  42. 撰人不詳(1985)。昭忠錄。北京: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黃忠慎(2012)。謝枋得《詩傳注疏》新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1,10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