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台灣方志所載禮儀與飲食文化的詮釋

并列篇名

Interpretation of Ritural and the Dietary Culture in the Taiwanese Local History

DOI

10.6973/CJ.200906.0067

作者

林淑慧(Shu-Hui Lin)

关键词

台灣方志 ; 生命禮儀 ; 巫俗 ; 信仰 ; 飲食文化 ; Taiwanese local history ; the Rite of Passage ; witchcrafts ; Belief dietary culture

期刊名称

國文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18期(2009 / 06 / 01)

页次

67 - 10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早期的台灣方志不僅保存歷史脈絡下的情境,也蘊含十七到十九世紀台灣文化的研究素材。從爬梳府志、廳志、縣志、采訪冊等方志的文字記錄中,將可發掘台灣早期飲食文化與禮儀的意涵。為詮釋台灣方志中信仰、禮儀與飲食文化的關聯,本文從兩層面加以論述,(1)宗教儀式與飲食文化方面:先就平埔族巫俗儀式與祭品,以及耕作儀式與飲食文化的關係;再論漢族民間信仰除疫巫俗與媒介食物,以及媽祖信仰與飲食文化的象徵意涵。(2)探討台灣方志中的生命禮儀與飲食文化:詮釋生產階段、滿月到度晬,以及成年禮俗與飲食文化的關聯;再從食物與婚前禮、親迎禮、婚後禮等婚姻禮俗儀式中的作用;最後論析飲食文化於治喪、出殯及出殯後科儀在喪葬禮俗中的意涵。 本文應用弗雷澤(James Frazer)《金枝》的「交感巫術」,以及范瑾尼(A. VanGennep)「生命禮儀」的概念,探討飲食文化在這些宗教儀式與生命禮儀中所具有的意義。分析台灣方志記載平埔族「尫姨」(女巫)的「作向」,以及「王爺」信仰結合「逐疫」儀式等,以探討飲食於民間祛病、婚喪禮儀、或王醮等宗教儀式中的作用,期能進一步詮釋早期台灣各族群飲食文化與禮儀的意涵。

英文摘要

In the early official documents of Taiwanese history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the historians not only recorded the events and people from the past, but they preserved many important materials for the research on Taiwanese culture. Through different level of governmental documents on the daily life of the people, We were able to acquire a deeper insight into early Taiwanese culture on diet and religious rituals. In order to elaborate on the relation of religion, rituals, and the culture of diet in Taiwanese official documents, we began our analysis from two aspects: (1) Religious ceremony and the culture of diet. First we discussed the witchcrafts and immolation of Taiwanese aborigine of Pingpu, and we also worked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farming rituals and the culture of diet. Second, we discussed the medicinal witchcraft and the ”Intermediary Food”, and also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Ma-Zhu worshiping and the culture of diet (2) In Taiwanese official documents, We discussed the idea of ”the Rite of Passage” which was brought up by Arnold Van Gennep and the culture of diet. We tried to interpre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ulture of diet and the important stage of a new-born baby, such as pre-labor stage, when a baby become one month old, and his first birthday, and we also discussed the relation between adult customs and the culture of diet. Then we proceeded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food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wedding ceremony, including the other tradit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wedding. The last thing we discuss is the funeral and its relation with diet, and this also included some tradit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funeral. We applied the concepts of sympathetic magic in the Golden Bough by Sir James George Frazer and the idea of ”Rites of Passages” by Arnold Van Gennep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regional activities from Taiwanese aborigine of Pingpu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suo-Shang” of Inibs who are the witches of Pingpu,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belief of ”Wangye” and the rituals of the illness banishments, we discussed significance of diet in the banishment of illness, wedding, funeral, and religious rituals. We interpreted the meaning of diet in these regional activities, and it may account for the difference of the culture phenomena in diet and ritual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鈴木清一郎 1934 《台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
  2. (1990)。民俗台灣。台北:武陵出版社。
  3. 國分直一 1943 〈四社平埔族の尪姨と作向〉,《民俗台灣》 3(3):6-10。
  4. (1990)。民俗台灣。台北:武陵出版社。
  5. Leslie A. White. 1949 “The science of culture : a study of man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6. 清丁紹儀(1957)。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7. 清王必昌編(1961)。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8. 清余文儀編(1962)。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9. 清周鍾瑄編(1962)。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0. 清周璽編(1962)。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1. 清林豪編(1963)。澎湖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2. 清姚瑩(1960)。中復堂選集目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3. 清柯培元編(1961)。噶瑪蘭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4. 清胡建偉編(1961)。澎湖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5. 清胡傳編(1960)。臺東州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6. 清范咸編(1961)。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7. 清郁永河(1959)。裨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8. 清倪贊元編(1959)。雲林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 清陳文達編(1961)。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0. 清陳文達編(1961)。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1. 清陳培桂編(1963)。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2. 清章學誠(1973)。文史通義。臺北:漢聲。
  23. 清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4. 清黃逢昶(1960)。臺灣生熟番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5. 清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84)。清聖祖實錄選輯。臺北:大通書局。
  26. 清蔡振豐編(1957)。苑裏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7. 清鄭鵬雲編、清曾逢辰編(1959)。新竹縣志初稿。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8. Ahern, E.M.(1973).The Cult of the Dead in a Chinese Village.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9. C.E.S.、周學普譯。被遺誤之台灣。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0. Turner, Victor、楊麗中譯(1997)。過渡儀式與社群。台北:立緒出版社。
  31. Van Gennep,Vizedom, Monika B.(trans.),Caffee, Gabielle L.(trans.)(1960).The Rites of Passage.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2. 干治士、葉春榮譯註(1994)。荷據初期的西拉雅平埔族。台灣風物,44(3),194-228。
  33. 不著撰人(1959)。安平縣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4. 不著撰人(1959)。嘉義管內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5. 片岡巖(1985)。台灣風俗誌。台北:大立出版社。
  36. 王進崑(1993)。臺灣大學食科所。
  37. 弗雷澤、汪培基譯(1991)。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台北:久大。
  38. 石萬壽(1992)。台灣的拜壺民族。台北:台原。
  39. 伊能嘉矩、江慶林譯(1985)。臺灣文化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0. 宇驥(1970)。從生產形態與聚落景觀看臺灣史上的平埔族。臺灣文獻,21(1)
  41. 余光弘(1986)。A. Van Gennep 生命儀禮理論的重新評價。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0,229-257。
  42. 吳幅員(1977)。臺灣文獻叢刊提要。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3. 吳瀛濤(1994)。臺灣民俗。台北市:眾文。
  44. 李亦園(1974)。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45. 李亦園(1955)。從文獻資料看臺灣平埔族。大陸雜誌,10(9)
  46. 李亦園(1982)。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47. 李亦園(1999)。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生涯。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8. 阮昌銳(1994)。臺灣土著族的社會與文化。臺灣省立博物館。
  49. 阮昌銳(1976)。傳統生命禮俗的特性。中國論壇,1(8),17-19。
  50. 阮昌銳(1994)。台北市傳統儀禮(生命禮俗篇)。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51. 林承緯(2003)。生育禮俗中的吉祥物與民間價值。台灣文獻,54(2),128-144。
  52. 林淑慧(2004)。台灣文化采風:黃叔璥及其臺海使槎錄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53. 林富士(2005)。清代臺灣的巫覡與巫俗─以《臺灣文獻叢刊》為主要材料的初步探討。新史學,16(3),23-99。
  54. 洪瑩發(2005)。大甲媽祖進香飲食的文化意涵初探。台灣文化研究所學報,2,275-297。
  55. 胡家瑜(2004)。賽夏儀式食物與 Tatinii(先靈)記憶:從文化意象和感官經驗的關聯談起。物與物質文化,台北:
  56. 胡萬川編(2002)。台南縣閩南語諺語集。台南:台南縣文化局。
  57. 高以璇(2006)。從傳統婚禮儀式中的貺辭看台灣社會的文化意涵。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33,101-102。
  58. 曹永和(1979)。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9. 連橫(1962)。台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0. 陳瑞隆、魏英滿(1998)。台灣生育、冠禮、壽慶禮俗。台南市:世峰出版社。
  61. 曾品滄(2006)。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62. 黃有志(1991)。社會變遷與傳統禮俗。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63. 葉相林(2007)。俄羅斯傳統婚俗儀式中的象徵意義。禁忌與禮儀
  64. 董芳苑(1991)。原始宗教。台北:九大文化。
  65. 劉還月、陳阿昭、陳靜芳(2003)。台灣島民的生命禮俗。台北:常民文化。
  66. 鄭玄注、孔穎達疏(1993)。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67. 鄧景衡(2002)。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68. 簡榮聰(2004)。臺灣民間醮典文化。臺灣月刊,253,4-8。
  69. 懷特、曹錦清譯(1990)。文化科學:人和文明的研究。臺北:遠流。
  70. 羅素玫(2005)。性別區辨、階序與社會:都蘭阿美族的小米週期儀式。台大人類學刊,3(1),143-183。
被引用次数
  1. Ko, Shu-Hua,Chen, Chung-Hey(2010).Comparison of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Between Postnatal Han Taiwanese and Indigenous Women.The Journalof Nursing Research(護理研究),18(3),191-198.
  2. (2016)。地方飲食列入餐廳常態性菜單設計之關鍵成功因素研究。靜宜人文社會學報,10(2),7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