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王船山莊學之「德凝」觀-評騭莊學為何通君子之道而又未立人道之極

并列篇名

The perspective of "De-Ning" of Wang Quan Shan's studies of Zhaung-zi: Why Zhaung-zi's studies lead to the way of gentlemen but not establish the ultimate intent of humanity

DOI

10.6973/CJ.200912.0281

作者

施盈佑(Ying-Yo Shih)

关键词

人道 ; 王船山 ; 君子之道 ; 修德 ; 莊子解 ; 莊子通 ; 德凝 ; Annotation of Zhaung-zi ; De-Ning ; humanity ; the way of gentlemen ; Wang Quan Shan ; Xiu-De ; Zhaung-zi tong

期刊名称

國文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19期(2009 / 12 / 01)

页次

281 - 30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船山莊學存在著一個有趣的議題,即船山曾提及「凡莊生之說,皆可因以通君子之道」,但又批判莊子未「立人道之極」。所謂「立人道之極」所指為何?又,莊子未「立人道之極」是欠缺何種內蘊?本文欲透過船山莊學的「德凝」觀,嘗試揭示莊學在船山莊學的思路脈絡之中,究竟如何能夠「通君子之道」?又如何未「立人道之極」?全文論証分成兩個階段:首先是「論『德』-莊學通君子之道」,說明「德」是緊扣著「氣」、「神」之義理概念,意即直接從最根本處入手,遂可察見莊學可通「君子之道」。其次是「論『德凝』-莊學未立人道之極」,在「德凝」與「修德」的相互參照之中,呈現出歸復與擴充之別,以及天道與人道的各有所重,由此可知船山莊學為何言莊子未立人道之極。

英文摘要

There is an interesting issue of Quan Shan’s studies, i.e. Quan Shan once said Zhaung-zi's studies could lead to the way of gentlemen but he also said Zhaung-zi didn't establish the ultimate intent of humanity. But what does the ultimate intent of humanity mean and what kind of substance do Zhaung-zi's studies lack? This paper tries to reveal how Zhaung-zi's studies lead to the way of gentlemen in the context of Quan Shan' studie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De-Ning” of Quan Shan's studies of Zhaung-zi and why Zhaung-zi's studies can't establish the ultimate intent of humanity. This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is about ”De”. ”D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eaning of ”Qi” and ”Shen”, i.e. discussing the meaning from the most fundamental position to realize why Zhaung-zi's studies lead to the way of gentlemen. The other is ”De-Ning”. In comparison to ”Xiu-De”, ”De-Ning” presen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gression and expansion, and the different importance of the way of heaven and human being. That's why Quan Shan said Zhaung-zi didn't establish the ultimate intent of humani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明王夫之(1998)。船山全書。長沙:長沙嶽麓書社。
  2. 明王夫之(1995)。莊子通.莊子解。臺北:里仁書局。
  3. 余英時(1976)。中國哲學思想論集:清代篇,臺北:
  4. 周兵(2006)。天人之際的理學新詮釋。成都:巴蜀書社。
  5. 周芳敏(2005)。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
  6. 林文彬(1986)。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
  7. 林文彬(2004)。王船山援莊入儒論。興大人文學報,34,223-246。
  8. 施盈佑(2006)。臺中,靜宜大學中文所。
  9. 施盈佑(2005)。王船山莊學之研究:論「神」的核心意義。白沙人文社會學報,4,17-48。
  10. 施盈佑(2006)。船山莊學之研究:探析「凝神」之飽滿義涵。人文學報,30,347-385。
  11. 施盈佑(2009)。王船山莊子學研究──論「神」的意義。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12. 唐君毅(2004)。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13. 唐君毅(1992)。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14. 徐蓀銘(2003)。船山在終極關懷上的推故出新。鵝湖月刊,338,25-33。
  15. 張立文(2000)。船山哲學。臺北:七略出版社。
  16. 張懷承(1994)。王船山道德價值論精華。孔孟學報,68,235-259。
  17. 陳來(2004)。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8. 陳贇(2007)。回歸真實的存在:王船山哲學的闡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
  19. 曾昭旭(1996)。王船山哲學。臺北:遠景出版公司。
  20. 劉梁劍(2007)。天.人.際:對王船山的形而上學闡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1. 鄭雪花(2005)。臺南,成功大學中文所。
  22. 鄧輝(2005)。王船山歷史哲學研究。長沙:岳麓書社。
  23. 錢穆(2001)。晚學盲言。臺北:蘭臺出版社。
  24. 錢穆(1993)。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25. 錢穆(2001)。中國思想史。臺北:蘭臺出版社。
  26. 戴景賢(1983)。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
  27. 謝明陽(1999)。臺北,台灣大學中文所。
被引用次数
  1. 施盈佑(2013)。王船山「時中」的重取客觀面向─試論「時中」與「中庸」、「中和」之差異。東海中文學報,25,113-138。
  2. 施盈佑(2013)。王船山重「氣」道德論對重「理」道德論的反思。興大中文學報,33,155-182。
  3. (2022)。從《薑齋文集》論王夫之的場域與身體觀。文與哲,40,21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