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Metaphor” is a major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ocabulary. Many of the idioms formed by the way of metaphor. Different languages use different methods to create new words. Cognitive linguists Lakoff & Johnson (1980, 2006) has pointed out: most of the concepts in people's lives are essentially expressed by metaphor. Metaphor can be divided into: orientation metaphor, ontological metaphors and structural metaphors, take different metaphor reflects the ethnic differences on thinking and cultural.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Hakka, Taiwanese and Mandarin three-syllable idioms, from a cognitive point of view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metaphor, metaphor type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exhibited in vocabulary.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We can combine the ”structuralism”,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prototype theory” and other semantic theory to explore the metaphorical context of the formation of idioms. Metaphorical idioms also reflect the ethnic way of thinking. In the concept of metaphor in idioms, we can observe the different linguistic groups cognitive model and to further learn about the knowledge content and cultural performance i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
参考文献
|
-
強舒媺、賴惠玲(2007)。「背」後玄機:談客語身體部位詞「背」之語法化歷程與空間認知架構。清華學報,2007(1),275-304。
連結:
-
Rosch, E.H.,Mervis, C.B.(1975).Family resemblances:studies in the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Conitive psychology,7,573-605.
-
王冬梅、趙志強(2003)。漢語飲食詞語中的隱喻轉義。內蒙古社會科學,2003(5),93-95。
-
王立杰、榮虹(2005)。漢語辭彙中的隱喻形式。天津商學院學報,2005(5),66-70。
-
王彥坤(2005)。現代漢語三音詞詞典。北京:語文出版社。
-
任志鵬、殷曉芳(2003)。結構隱喻的理論基源及系統性語用特徵。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275-280。
-
曲占祥(2007)。隱喻和轉喻在詞義延伸中的作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6),30-37。
-
池挺欽(2004)。淺析三字格慣用語的穩固性。廣西社會科學,2004(8),177-179。
-
何石松、劉醇鑫(2006)。客語詞庫。台北:台北市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
吳漢江(2005)。江蘇,蘇州大學。
-
束定芳(2004)。隱喻和換喻的差別與聯繫。外國語,2004(3),30-33。
-
束定芳(2000)。隱喻學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
李壬癸(2007)。人體各部位名稱在語言學上的應用。語言暨語言學,2007(3),711-722。
-
李行健(2002)。現代漢語慣用語規範詞典。吉林:長春出版社。
-
李福印(2007)。語義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周荐(2006)。詞彙學詞典學研究。北京:商務書局。
-
周舜儀(2005)。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
宗世海、劉曉露(2006)。漢語三字習語的隱喻分析─兼評《現代漢語三音三音詞詞典》。湖北社會科學,2006(6),107-109。
-
林清淵(2002)。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
邱湘雲(2008)。隱喻和轉喻在華語及客家話三字熟語中的表現。第九屆漢語詞彙語義學研討會,新加坡:
-
段世齊、楊彬(2006)。隱喻與一詞多義的關係。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06(3),111-113。
-
胡壯麟(2004)。認知隱喻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唐未平、梁歡(2006)。漢語熟語中「狗」的文化闡釋。語文學刊,2006(4),146-149。
-
孫鳳波(2006)。漢語慣用語系統的分析與運用舉隅。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393-395。
-
徐兆泉(2002)。台灣客語辭典。台北:南天書局。
-
徐烈炯(1996)。語意學。台北:五南書局。
-
秦曉菲、李瑛(2008)。原型範疇理論與一詞多義詞彙教學。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1),83-85。
-
秦耀詠(2005)。意象圖式─隱喻的構建與識解。玉林師範學院學報,2005(1),74-77。
-
耿慧蓉(2005)。淺析漢語習語中涉及的身體部位和身體部位動作的非語言交際行為。Sino-Us EnglishTeaching,2005(8),61-63。
-
張彬(2005)。南京,南京師範大學。
-
張華敏、張發強(2007)。從意義角度分析隱喻系統性的形成機制。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07(4),125-144。
-
張麗(2006)。「淺談同本體多喻體」的隱喻現象。大慶師範學院學報,2006(6),102-103。
-
張麗輝(2007)。時間的空間隱喻的跨文化研究。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69-71。
-
曹逢甫、蔡立中、劉秀瑩(2001)。身體與譬喻─語言與認知的首要介面。台北:文鶴書局。
-
曹煒(2001)。現代漢語詞義學。北京:學林出版社。
-
曹煒(2004)。現代漢語詞彙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符淮青(2004)。詞典學詞匯學語義學文集。北京:商務書局。
-
莊萬貴(2006)。客家老古人言─海陸詞彙篇。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許之所、黃廣芳(2006)。從原型理論看多義詞的形成及其教學方法。西華大學學報,2006(4),100-102。
-
陳明芳(2006)。慣用語認知機制及其詞彙語義特徵。外語教學,2006(1),30-33。
-
陳明芳、彭寒珂(2007)。一詞多義的轉喻解析。雲夢學刊,2007(2),152-154。
-
陳修(1991)。台灣話大辭典。台北:遠流出版社。
-
程東岳(2007)。「臉」的隱喻和轉喻。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7(3),151-153。
-
覃勝勇(2007)。隱喻與文化─以漢語婚姻和思維為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6),45-47。
-
楊青矗(1997)。台語語彙辭典。高雄:敦理出版社。
-
溫端政(2007)。新華慣用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
葛本儀(2001)。現代漢語詞彙學。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
-
董忠司編纂(2002)。臺灣閩南語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
賈彥德(1999)。漢語語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雷可夫、詹森、周世箴譯注(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比喻。台北:聯經出版社。
-
趙紅梅(2006)。山東,山東大學。
-
劉世理、郭二敏(2007)。慣用語理據分析研究。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76-79。
-
劉學豐(2006)。概念隱喻與文化意象。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6),34。
-
蔣向勇、邵娟萍(2007)。語義範疇的原型理論詮釋。江西社會科學,2007(6),216-219。
-
鄭友奇、楊春紅、袁紅梅(2007)。慣用語隱喻意義識別的實證研究。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94-97。
-
鄧向福(2007)。隱喻的類型、特徵及翻譯。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149-151。
-
錢玉蓮(2006)。現代漢語詞彙講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錢理(2005)。江蘇,蘇州大學。
-
蘭智高、張夢捷(2009)。關於空間和時間的思考與探討。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09(6),56-58。
-
龔萬灶(2003)。客語實用手冊。苗栗:龔萬灶自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