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毛奇齡《白鷺洲主客說詩》研究

并列篇名

A Research of Mao, Ji-Ling "Bai-Lu-Zhou-Zhu-Ke-Shui-Shi"

DOI

10.6973/CJ.201206.0031

作者

張政偉(Cheng-Wei Chang)

关键词

毛奇齡 ; 《白鷺洲主客說詩》 ; 淫詩說 ; 《詩經》學 ; 《詩經》學史 ; Mao ; Ji-Ling ; Bai-Lu-Zhou-Zhu-Ke-Shui-Shi ; theory of Yin Shi ; The Book of Songs ; The history of The Book of Songs Study

期刊名称

國文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24期(2012 / 06 / 01)

页次

31 - 4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毛奇齡於康熙十八年(1679)中制科後,錄出之前在吉安白鷺洲書院學講會的論辨記錄,而得《白鷺洲主客說詩》一卷。《白鷺洲主客說詩》的爭論最主要環繞著「淫詩說」是否成立的論題進行,本書關於此問題之論辨就有十二條,幾乎佔了全書六成篇幅。其餘論題,亦多與朱熹有關。整體來看,《白鷺州主客說詩》主要對朱熹《詩經》學重要觀點進行駁斥,其中牽涉到《詩經》閱讀與研究上的方法論問題。《白鷺州主客說詩》表現出漢學家的立場,符合當時的學術潮流。另外,《詩經》自《毛傳》、《鄭箋》以來,建立了解釋的系統性。《白鷺州主客說詩》堅守《詩序》、《毛傳》之說法,可以視為毛奇齡維護傳統解釋系統的深刻用心。

英文摘要

In 1679, Mao, Ji-Ling got the status of admission shall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he wrote the debate recorded that argued with other scholars in Gian Bailuzhou College.Tthis is the origin of the Bai-Lu-Zhou-Zhu-Ke-Shui-Shi. The focus of debate in this book is to judge the Book of Songs that had immoral content or not. The book discussed on this issue there are twelve, accounting for almost sixty percent of the book. The remaining length was opposed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Zhu- Xi on the Book of Songs. Overall, this book was very strongly opposed to the views of Zhu Xi. It involved a reading and study views of The Book of Songs on methodological issues. Bai-Lu-Zhou-Zhu-Ke-Shui-Shi showed the position of a Han-Study scholar, in line with the trend of academic. Mao, Ji-Ling safeguard the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a positive determin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吳冠宏(2005)。當代聲無哀樂論研究的三種論點商榷。東華漢學,2005(3),89-112。
    連結:
  2. 林慶彰(1996)。姚際恆對朱子詩集傳的批評。中國文哲研究所集刊,8,3-4。
    連結:
  3. 張玉安(2010)。試析嵇康《聲無哀樂論》的理論動機。鵝湖,419,45-49。
    連結:
  4. 《毛詩正義‧詩譜‧序》
  5. 《論語‧衛靈公》
  6. 《白鷺洲主客說詩》,頁4b-5a、頁7、頁15b、頁16b
  7. 《清史稿‧列傳》
  8. 《漢書‧地理志》
  9. (2005)。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0. 《白鷺洲主客說詩》,卷1,頁1。
  11. 《禮記‧樂記》
  12. 中國詩經學會編(2002)。詩經要籍集成。北京:學苑出版社。
  13. 支偉成(1970)。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台北:藝文印書館。
  14. 皮錫瑞、周予同注釋(2004)。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
  15. 朱熹(2000)。朱子文集。台北:德富文教基金會。
  16. 朱熹(1974)。詩集傳。台北:藝文印書館。
  17. 江乾益(2008)。前漢五經齊魯學之形成及其影響。永和:花木蘭出版社。
  18. 余英時(1996)。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台北:東大圖書。
  19. 余英時(1976)。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 李慈銘(2000)。越縵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1. 阮元(1982)。揅經室集。台北:世界書局。
  22. 佘正松編、周曉琳編(2006)。詩經的接受與影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 周予同注釋(2004)。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
  24. 林慶彰(1986)。明代考據學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5. 林聰舜(1990)。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26. 洪湛侯(2002)。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
  27. 徐世昌(1979)。清儒學案。台北:世界書局。
  28. 張舜徽(2004)。清代揚州學記。揚州:廣陵書社。
  29. 陳祖武(1992)。清初學術思辨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0. 傅斯年(1980)。傅斯年全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31. 惠棟(1970)。松崖文鈔。台北:藝文印書館。
  32. 黃忠慎(2002)。朱子詩經學新探。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33. 楊朝明(2003)。上海博物館竹書詩論與孔子刪詩問題。儒家文獻與早期儒學研究,濟南:
  34. 楊新勛(2007)。宋代疑經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35. 雷慶(1990)。清代著名學人毛奇齡。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0(3),38-41+46。
  36. 蕭一山(1985)。清代通史。北京:中華書局。
  37. 錢仲聯編(1999)。廣清碑傳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38. 錢穆(1983)。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9. 戴文梅(2010)。清代學者毛奇齡生平初探。重慶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144-145。
  40. 戴維(2001)。詩經研究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41. 戴震、張岱年編(1995)。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
被引用次数
  1. 邱惠芬(2017)。毛奇齡《詩經》學域外傳播研究的反思─以朝鮮正祖《詩經講義》為例。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4(2),4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