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明末孟稱舜戲曲評點之「韻」意探索

并列篇名

The Research of Rhyme of Drama Commentary from Meng Chengshun in the Ming Dynasty

DOI

10.6973/CJ.201212.0171

作者

王祥穎(Hsiang-Yin Wang)

关键词

古今名劇合選 ; 明末 ; 孟稱舜 ; 韻語 ; 戲曲評點 ; Ancient and modern Famous drama Edits ; the Ming Dynasty last years ; Meng Chengshun ; rhyme ; Drama commentary

期刊名称

國文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25期(2012 / 12 / 01)

页次

171 - 20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論文主要藉由明末孟稱舜《古今名劇合選》之評點內容,論列其中以「韻」為主之批語,探究其運用之原委及其表現意函。論文首歸納批語提出韻意用途,筆者認為,孟氏使用此語彙,不但兼及音律表現,還涵蓋造語技巧的描述。此外,此批語乃藉由觀察雜劇作品(尤其是元代雜劇)逐步發掘戲曲敘事特質,一方面從音韻體察到唱詞人物「聲口」變化,釐清性格、情感展現之殊異,進而增益戲曲人物塑造技巧;二方面也從韻語提出,觀察抒情語境的營造,明瞭戲曲情節在運作上的推動方式。因此,韻語提出說明理論家雖以傳統詩學方式論列曲作,卻能逐步掌握戲曲創作不同於詩學的敘事技巧,讓傳奇創作不受改朝換代的影響,持續在清.康熙年間走向另一波傳奇創作的高峰。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is mainly by the way of commentary of Ancient and modern Famous drama Edits of Meng Chengshun in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to inquire into the cause ,meaning and purpose of rhyme.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manifestation of sound and rhythm but also the skill of creating vocabulary. On one hand he examined the conveyance of characters and sound from rhyme to master the art of molding characters of voice and from the rhyme to observe creating of lyric language and to realize the model of plots of drama on the other. Therefore, the rhyme proposed also represented that theorists of drama in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gradually grasped the narrative skill in creating and to advance another peak of drama in the early years of Ching dynas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93)。漢語現象論叢。台北:商務印書館。
  2.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4.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編(1983)。元雜劇鑑賞集。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5. 方東樹(1961)。昭味詹言。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
  6. 王祥穎(2005)。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
  7. 王璦玲(2005)。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觀構思及其藝術呈現。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8. 王璦玲(1994)。論明清傳奇名作中「情境呈現」與「情節發展」之關聯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
  9. 王驥德(1959)。曲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市:
  10. 朱萬曙(2007)。明代戲曲評點:批評話語的轉換。文藝研究,10
  11. 朱萬曙(2002)。明代戲曲評點研究。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12. 李延壽(1998)。南史。臺北:鼎文書局。
  13. 沈約(1962)。宋書。臺北:啟明書局。
  14. 沈寵绥(1959)。度曲須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市:
  15. 汪經昌(1984)。曲學例釋。台北市:台灣中華書局。
  16. 周德清(1959)。中原音韻。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
  17. 曹植(1970)。曹子建集。台北市:台灣中華書局。
  18. 許子漢(2003)。元雜劇的聲情與劇情。臺北市:里仁出版社。
  19. 湯顯祖、徐朔方箋校(1999)。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20. 馮夢龍、魏同賢編(1993)。馮夢龍全集。上海巿: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黃英雄(2003)。編劇高手。台北市:書林出版也限公司。
  22. 楊振良、蔡孟珍(1998)。曲選。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23. 葉長海(1987)。中國戲曲學史稿。台北:駱駝出版社。
  24. 劉向(1990)。列仙傳。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5. 劉勰(1996)。文心雕龍。台北市:台灣古籍出版社。
  26. 錢鍾書(1988)。談藝錄。臺北市:書林出版社。
  27. 顏師天佑(2000)。古典文學。台北市:臺灣學生出版社。
  28. 譚帆、陸煒(1993)。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