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乾嘉學風下的尊朱視域-方東樹儒學思想研究

并列篇名

The Research of Fang Tung-Shu's Confucian Thought

DOI

10.6973/CJ.201212.0205

作者

田富美(Fu-Mei Tien)

关键词

方東樹 ; 陸王心學 ; 程朱理學 ; 乾嘉漢學 ; 漢宋之爭 ; Fang Tung-Shu ; Yan-Ming learning ; Cheng Znu Neo-Confucianism ; Chien-Jia Han Learning ; the argument about Han learning and Sung learning

期刊名称

國文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25期(2012 / 12 / 01)

页次

205 - 23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方東樹論學以程朱為宗,並以捍衛程朱者自任,被視為是清代漢宋學之爭中反乾嘉漢學之大將。若進一步考察方東樹的著作,不難發現其論爭的對象,除了乾嘉漢學之外,實包括對理學內部議題-即程朱、陸王之爭的闡述。因此,本文嘗試擴大考察方東樹的儒學相關著作,包括對程朱理學的傳衍,對陽明學的排詆,以及對乾嘉學術的迎拒等,呈現方東樹之思想。首先,探究方東樹攻駁乾嘉漢學的內容,董理其主要觀點,尤其對於經典訓詁的態度;其次,論析方氏對於陸王心學抨擊程朱理學之回應,此不但可看出方氏對陸王之學的理解,同時也可衡定其捍衛程朱之學的成效;最後,依前述研究為基礎,勾勒出方東樹完整的儒學思想。此外並指出為了因應時代學風對所宗主程朱理學的極大威脅,方東樹逕從程朱體系中擇取足以與之抗衡的部分-即格物窮理,做為競爭的策略,其呈顯的實已非完整的程朱學派本質,而是方氏在乾嘉學風鼎盛之際所展現的尊朱視域。

英文摘要

Literary works are mostly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of dualism between the masculine and feminine components (i.e., toughness and delicacy) that forms a ”multiple, binary and single (zero)” structure. The development of a literary style, therefore, is an interactive process tha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rrangement of ”multiple”, ”binary” and ”unitary (zero)” structure and its variation such as ”shift”, ”transfer”, ”harmony” and ”contrast”. This article takes example of Xin Jia-xuan’s Lyrics and selects the heroic melancholy as material to quantify the interactive vicissitude between the elements of toughness and delicacy in his lyrics, according to the ”multiple”, ”binary” and ”unitary (zero)” structure and the variation of shift (in compliant/reverse sequence), transfer (incompliance), harmony and contrast in literary works. Therefore it embodies the function of the quantification analysis of the proportions of toughness and delicacy in literary styl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張循(2009)。漢學的內在緊張:清代思想史上「漢宋之爭」的一個新解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3,49-96。
    連結:
  2. 楊儒賓(2007)。檢證氣學—理學史脈絡下的觀點。漢學研究,25(1),247-281。
    連結:
  3. 楊儒賓(2006)。兩種氣學,兩種儒學。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3(2),1-39。
    連結:
  4.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1993)。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
  7. (1997)。四庫全書未收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8. 方東樹(1989)。跋南雷文定。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9. 王守仁、吳光編校(2006)。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王汎森(2003)。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1. 史革新(2011)。清代以來的學術與思想論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2. 全祖望、朱鑄禹彙校集注(2000)。全祖望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朱維錚(1996)。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朱熹(2003)。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15. 江藩、方東樹(1998)。漢學師承記(外二種)。香港:三聯書店。
  16. 牟宗三(2001)。從陸象山到劉蕺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牟宗三(1975)。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
  18. 李明輝(2001)。孟子重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9. 阮元、鄧經元點校(2006)。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
  20. 林美珠(1992)。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
  21. 林啟屏(2004)。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2. 胡楚生(1994)。方東樹〈辨道論〉探析。文史學報,24,1-11。
  23. 徐世昌編纂(2008)。清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24. 徐復觀(1985)。中國學術思想史論集續編。臺北:時報文化事業公司。
  25. 張循(2007)。清代漢宋學關係研究中若干問題的反思。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43-53。
  26. 張學智(2000)。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7. 張麗珠(2003)。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臺北:里仁書局。
  28. 張麗珠(2006)。清代的義理學轉型。臺北:里仁書局。
  29. 梁啟超(1993)。清代學術摡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0. 陸九淵、王宗沐編(2010)。象山先生全集。臺北:世界書局。
  31. 章太炎(1984)。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2. 焦循、沈文倬點校(1988)。孟子正義。臺北:文津出版社。
  33. 程顥、程頤(2000)。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4. 黃宗羲(1984)。南雷文定。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5. 黃宗羲、沈芝盈點校(2010)。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36. 黃愛萍(1996)。《漢學師承記》與《漢學商兌》—兼論清代中葉的漢宋之爭。中國文化研究,冬之卷,44-49。
  37. 楊向奎(1988)。清儒學案新編。山東:齊魯書社。
  38. 楊儒賓(1996)。儒家身體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39. 暴鴻昌(1997)。清代漢學與宋學關係辨析。史學集刊,2,64-70。
  40. 鄭福照(1978)。清方儀衛先生東樹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1.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200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42. 錢穆(1995)。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3. 戴震(1980)。戴震集。臺北:里仁書局。
  44. 魏永生(1999)。北京師範大學。
  45. 嚴靈峰編(1978)。書目類編。臺北:成文出版社。
  46. 顧炎武、徐文珊點校(1979)。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田富美(2016)。清道咸時期程朱理學的轉化─以方宗誠思想為觀察線索。政大中文學報,26,21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