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周易.蒙卦》「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解義

并列篇名

The Interpretation of "Tsu-Wu-Gau, Zai-Seng-Du, Du-Ze-Bu-Gau" in Hexagram Meng-Book of Changes

DOI

10.6973/CJ.201212.0315

作者

姜龍翔(Long-Xiang Jiang)

关键词

周易 ; 蒙卦 ; 卦辭 ; 占筮 ; 一事多貞 ; Book of Changes ; Hexagram Meng ; remarks to the hexagram

期刊名称

國文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25期(2012 / 12 / 01)

页次

315 - 35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蒙卦.卦辭〉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歷來詮釋者有據此而認為占筮問事,只能一事一貞。此文針對此一議題討論,分析歷代《易》學家之解釋,並對先秦兩漢相關卜筮事例進行分析,得出下列結論:第一,歷代《易》學家對此段卦辭之解釋分別有從爻位對應關係、師弟之間教育理論以及如何占筮之例三方面進行詮釋,除主張一事一貞之說外,另有認為《周易》對同一問題最多可進行三次占筮的說法存在。第二、就真實筮例分析,先秦兩漢除一事一貞方式外,另有一事多貞、卜筮並用以及一卦多占等現象,顯示今人以為一事僅可一占一卜的說法並不合於古義。最後此文則配合殷周之際卜筮原則,對此段卦辭進行解釋,提出此段卦辭並未涉及再筮、三筮會褻瀆神靈而導致不告的看法,合理詮釋方向應涉及占筮過程誠敬心意之持續。若在再筮及三筮過程中,有任何褻瀆之意,便會導致不告結果。

英文摘要

The remark to the Hexagram Meng says, ”Tsu-Shih-Gau, Zai-Seng-Du, Du-Ze-Bu-Gau”. The interpreter considers that it denotes ”one thing, one prediction” when it comes to divination. The study focused on this issue for discussion. We analyzed the interpretations of scholars of the past dynasties as well as the instances before the Han dynasty and concluded as follows. First, the scholars of the past dynasties interpreted this remark from three respects, the position relativity, the educational theory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 and the way for divination. Besides the saying of ”one thing, one prediction”, others thought that the saying of a maximum of three predictions regarding a single question in Book of Changes existed. Seco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actical instance, before the Han dynasty, in addition to ”one thing, one prediction”, it is also possible to predict multiple times for one single thing as well as using two prediction methods, and even a single hexagram can be interpreted by various people. Such situation does not comply with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one thing, one prediction”. At last, we followed the divination principle of the In dynasty and the Chou dynasty to interpret this remark to the hexagram and proposed that such rhetoric does not involve the thinking of divination ineffectiveness under two or three times of prediction. The reasonable explanation is that one shall keep an earnest mind for divination. If there is any insincerity, the prediction would become ineffectiv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 (1998)。船山全集。長沙:嶽麓書社。
  4.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1972)。新編諸子集成。臺北:世界書局。
  6. (1992)。皇清經解易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7.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1992)。皇清經解易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11. (1972)。新編諸子集成。臺北:世界書局。
  12.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6.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8.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 三國吳韋昭(1975)。國語韋氏解。臺北:世界書局。
  21. 明來知德、張萬彬點校(2004)。周易集注。北京:九州出版社。
  22. 南朝宋范曄(2000)。後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3. 唐李鼎祚集解、清李道平纂疏(2004)。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
  24. 清阮元(1982)。揅經室集.揅經室二集。臺北:世界書局。
  25. 清陳立、吳則虞點校(1997)。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26. 漢司馬遷(2001)。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7. 漢班固(1996)。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8.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2003)。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9. 于成龍(2010)。戰國楚占卜制度與商占卜制度之比較。殷都學刊,31(4),9-20。
  30. 王永平(2000)。〈洪範〉「三人占則從二人言」辨正。社會科學戰線,4,61-64。
  31. 王明編(1979)。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
  32. 伍華編(1993)。周易大辭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33. 朱傑人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4. 呂紹綱(2001)。周易辭典。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5. 李旼姈(2003)。甲骨文例研究。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
  36. 阮元校勘(1989)。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大化書局。
  37. 阮元校勘(1989)。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大化書局。
  38. 阮元校勘(1989)。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大化書局。
  39. 阮元校勘(1989)。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大化書局。
  40. 阮元校勘(1989)。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大化書局。
  41. 阮元校勘(1989)。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大化書局。
  42. 阮元校勘(1989)。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大化書局。
  43. 阮元校勘(1989)。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大化書局。
  44. 阮元校勘(1989)。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大化書局。
  45. 阮元校勘(1989)。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大化書局。
  46. 南懷瑾、徐芹庭(2007)。周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7. 唐明邦(1995)。周易評注。北京:中華書局。
  48. 徐志銳(1996)。周易新譯。臺北:里仁書局。
  49. 納蘭性德編(1993)。通志堂經解。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50. 納蘭性德編(1993)。通志堂經解。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51. 張立文(2008)。帛書周易注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52. 張朋(2007)。數字卦與占筮─考古發現中的筮法及相關問題。周易研究,4,7-12。
  53. 張秉權(1988)。甲骨文與甲骨學。臺北:國立編譯館。
  54. 張建業編(2010)。李贄全集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5. 陳仁仁(2010)。比卦異文解讀。中國哲學史,3,54-62。
  56. 陳鼓應、趙建偉(2000)。周易注譯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7. 黃忠天(2004)。周易程傳註評。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58. 黃壽祺、張善文(2004)。周易譯注。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9. 靳極蒼(1993)。周易卦辭詳解。太原:山東高校聯合出版社。
  60. 趙建偉(2000)。出土簡帛《周易》疏證。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61. 劉新華(2008)。是「初筮吉」,還是「初筮告」─《周易》蒙卦卦辭異文辨析。周易研究,3,20-25。
  62. 鄧球柏(2002)。帛書周易校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63. 饒宗頤(2009)。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卷二,北京:
被引用次数
  1. 許鶴齡(2022)。從《易經》哲學諮商反思因應COVID-19疫情-實施遠距上課的「教」與「學」。哲學與文化,49(4),139-155。
  2. 林世榮(2018)。原「原筮」。臺北大學中文學報,2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