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文章要有本領」-方東樹論漢宋之爭

并列篇名

"It Takes Integrity to Write": Fang Dong Shu and the Han-Song Polemic

作者

劉芝慶(Jhih-Ching Liu)

关键词

方東樹 ; 漢學 ; 宋學 ; 文章 ; Fang Dong Shu ; Han Studies ; Song Studies ; writing

期刊名称

國文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28期(2014 / 06 / 01)

页次

135 - 16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方東樹尊宋儒、重義理,故其論漢宋之爭,攻擊漢學家不明大義、昧於事理,誤將考證學視為「目的」,而非僅是治學方法而已。值得注意的是,方東樹同時還是一個桐城派文士,談詩論文,亦為其所長,因此「文章」是他極為重視的一環,也是他評論漢宋之爭的重要依據。本文就是以文章的角度,進入方東樹的文論,分析他到底怎麼看待「文章」這門技藝,並重新省思他對漢宋之爭的解釋與評價。

英文摘要

When it comes to the Han-Song Polemic, Fang Dong Shu's emphasis upon the Neo-Confucianism and the value YiLi leads to his criticizing that Han scholars are blind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and mistake the textual criticism for the "end" while it should only be considered the means, i.e., an approach. Besides, we should notice that Fang Dong Shu belongs to the literary circle Tong Cheng Pai, a fact testifying to his specialty in literary criticism. Therefore "writing" is one of his primary concerns and it serves as a criterion regarding the issue of the Han-Song Polemic. This essay intends to tackle his literary idea in terms of his perspective on writing. To him, what does "writing" designate anyway? By answering this question, his interpre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Han-Song Polemic will thus be reconsider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張俐盈(2009)。方東樹《昭昧詹言》論陶詩。東華漢學,10,227-256。
    連結:
  2. 潘振泰(2003)。清代「漢宋之爭」的宋學觀點初探─以方東樹的《漢學商兌》為例。政大歷史學報,20,213-235。
    連結:
  3. 〔清〕方東樹:《考槃集文錄》。清光緒 20 年刻 12 卷本。
  4.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宋黎靖德編(2007)。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6. 清方東樹(2006)。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7. 清方東樹(1978)。書林揚觶。台北:成文出版社。
  8. 清凌廷堪(1998)。校禮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9. 清焦循(1977)。雕菰集。臺北:世界書局。
  10. 清錢大昕(2009)。潛研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11. Elman, Benjamin A.(1984).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 :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2. 尤信雄(1989)。桐城文派學述。臺北:文津出版社。
  13. 王汎森(2005)。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社。
  14. 王達敏(2007)。姚鼐與乾嘉學派。北京:學苑出版社。
  15. 田富美(2008)。方東樹反乾嘉漢學之探析。銘傳大學 2008 年中國文學學理與應用學術研討會
  16. 伊塔羅.卡爾維諾(1996)。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臺北:時報出版社。
  17. 朱維錚(1996)。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上海:上海古籍。
  18. 朱維錚編、江藩、方東樹(1998)。漢學師承記(外二種)。香港:三聯書店。
  19. 何澤恆(1990)。焦循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
  20. 吳宏一(1998)。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
  21. 吳孟夏(2001)。桐城文派論述。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22. 吳強、邱瑰華(2007)。方東樹以「氣」論詩。桐城派與明清學術文化,合肥:
  23. 李貴生(2001)。論焦循性靈說及其與經學、文學之關係。漢學研究,19(2),375-398。
  24. 林啟屏(2004)。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5. 胡楚生(1988)。清代學術史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6. 倪奇、劉飛(2007)。以「氣」論詩與方東樹的詩學思想。桐城派與明清學術文化,合肥:
  27. 張麗珠(1999)。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
  28. 張麗珠(2003)。清代的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臺北:里仁書局。
  29. 張麗珠(2006)。清代的義理學轉型。臺北:里仁書局。
  30. 梁啟超(2004)。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1. 陳平原(2005)。中國散文小說史。臺北:二魚文化。
  32. 陳平原(2004)。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北京:三聯書店。
  33. 陳逢源(2006)。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
  34. 陳曉紅(2010)。方東樹著述考略。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0(3),21-24。
  35. 黃俊傑(2006)。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36. 楊淑華(200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37. 葛兆光(2002)。域外中國學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38. 劉奕(2012)。乾嘉經學家文學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9. 鄭吉雄(2008)。戴東原經典詮釋的思想史探索。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40. 鄭吉雄(2001)。清儒名著述評。臺北:大安出版社。
  41. 錢穆(2005)。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2. 顏建華(2011)。清代乾嘉駢文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劉芝慶(2017)。「真迂闊」的儒者:葉適的事功之學。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55(1),12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