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破窰記》【合笙】「喜得功名遂」套曲在明清時期之流播及變遷

并列篇名

Discussion on the Dissemination and Evolution of Hosheng Divertimento "Hsi Te Kung Ming Sui" from Po Yao Chi in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

作者

林佳儀(Chia-Yi Lin)

关键词

破窰記 ; 綵樓記 ; 南曲北化 ; 絃索 ; 崑曲 ; Po yao chi ; Tsai lou chi ; Nanchu has affected by Peichu ; Hsienso ; Kunqu

期刊名称

國文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29期(2014 / 12 / 01)

页次

93 - 13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合笙】「喜得功名遂」套曲,出自元戲文《破窰記》末齣,內容為呂蒙正功名奪魁,終與妻子及岳父、岳母,闔家團圓、華堂歡宴。該套在明清時期頗為流行,本文旨在藉該套的流播變遷,觀照戲文流播及南曲北化之發展。從「套式及套曲內容之變遷」、「由南套向北套之轉化」、「套曲的音樂系統-絃索唱及崑唱」三個面向入手,論該套因「上絃索」插入三隻北曲,重新組成的南北合套,內容偏重在渲染氣氛,適於慶頌場合的絃索彈唱;不過,該齣續見崑曲演出,至清前期,藝人還仿其情節與套式,創作形同北套的《荊釵記.釵圓》。而傳唱「喜得功名遂」套曲的絃索唱及崑唱,在板位設置、樂句頓挫及鬆緊處理,作法頗見差異,可見南北曲曲唱音樂的部分創作空間。

英文摘要

Hosheng Divertimento "Hsi Te Kung Ming Sui" was From Po Yao Chi Drama last, the plot is the whole family reunion and everyone in pleasure, which was very popular in the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tent changing, from Nanchu to Peichu and singing by Kunqu and Hsienso. As the changing track of Hosheng Divertimento, we can explain the opera streaming, tune music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The change of Divertimento was from adding 3 Peichu tunes, then following a variety ways of deletion and combination, even fom the plot narrative steering emotional rendering in content. As Nanchu and Peichu have blended, the original Nanchu Divertimento has changed a Nanchu and Peichu Divertimento, and because singing by Nanchu, was regarded as a Peichu Divertimento, and this new model was imitated. This Divertimento has spread in Hsienso and Kunqu, although the lyrics are the same, bu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melody. The structure of sentences in Hsienso music are different from metrical spectrum in Nanchu and Peichu, therefore the pattern and the music of tunes may not strongly relat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林佳儀(2008)。南、北曲交化下曲牌變遷之考察。戲曲學報,4,153-192。
    連結:
  2. (2008)。域外漢籍珍本文庫。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3. 殷溎深原稿、校正兼繕底者張餘蓀藏本:《荊釵記曲譜》,上海:朝記書莊,1924。
  4. (1954)。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商務印書館。
  5. [清]葉堂:《西廂記譜》,清乾隆 49 年(1784)刊行,北京:首都圖書館等藏。
  6. [清]李漁:《慎鸞交》,《笠翁十種曲》本,清康熙刻本。
  7. ﹝明﹞佚名:《新刻出像音註呂蒙正破窰記》,明金陵富春堂刻本,收入《繡刻演劇》(存 45 種),現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8. [清]王奕清等:《欽定曲譜》,清康熙 54 年(1715)刊行,上海:掃葉山堂影印殿本,1924 年。
  9. 宋張炎、蔡楨疏證(1988)。詞源疏證。臺北:學海出版社。
  10. 明佚名(1955)。盛世新聲。北京:文學古籍刊印社。
  11. 明解縉(1986)。永樂大典。北京:中華書局。
  12. 明蘭陵笑笑生、梅節校訂(2007)。夢梅館校本金瓶梅詞話。臺北:里仁書局。
  13. 清王奕清(2000)。康熙曲譜。長沙:嶽麓書社。
  14. 清張勺(2010)。長生樂。北京:學苑出版社。
  15. 清張勺(1996)。長生樂。臺北:天一出版社。
  16. 清錢德蒼編、汪協如點校(2005)。綴白裘。北京:中華書局。
  17.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編(1955)。古本戲曲叢刊2集。上海:商務印書館。
  18.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2.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4.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5.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6.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7. 中國崑曲博物館編(2013)。含英咀華崑譜集萃。上海:文匯出版社。
  28.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戲曲研究所編(1959)。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9. 王秋桂編(1984)。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0. 王秋桂編(1984)。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1. 王秋桂編(1984)。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2. 王秋桂編(1987)。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3. 王秋桂編(1984)。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4. 王秋桂編(1987)。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5. 王秋桂編(1984)。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6. 王秋桂編(1984)。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7. 王秋桂編(1987)。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8. 王秋桂編(1984)。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9. 王秋桂編(1987)。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0. 北京圖書館古籍出版編輯組編(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41. 吳志武(2008)。《太古傳宗》與《九宮大成》的比較研究─《九宮大成》曲文、曲樂材料來源之三。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8(4),48-57。
  42. 吳志武(2008)。《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收錄的元明雜劇考。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8(1),9-16。
  43. 吳志武(2008)。《九宮大成》收錄的宋元南戲與明清傳奇考。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8(9月),14-20。
  44. 吳盈滿(2003)。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
  45. 李舜華(2006)。禮樂與明前中期演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6. 李嘯倉(1953)。宋元伎藝雜考。上海:上雜出版社。
  47. 周維培(1999)。曲譜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48. 林佳儀(2006)。《綴白裘》之〈昭君出塞〉劇作淵源與流播。臺灣音樂研究,2,143-165。
  49. 俞為民(2005)。曲體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50. 俞為民(1994)。宋元南戲考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1. 洛地(1995)。詞樂曲唱。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52. 胡舒婷(2002)。呂蒙正傳本考。復興崗學報,76,175-210。
  53. 孫崇濤(2000)。風月錦囊考釋。北京:中華書局。
  54. 孫崇濤箋校、黃仕忠箋校(2000)。風月錦囊箋校。北京:中華書局。
  55. 崑劇手抄曲本一百冊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崑曲博物館編(2009)。崑劇手抄曲本一百冊。揚州:廣陵書社。
  56. 陳文革(2012)。「入絃索」與「以曲律詞」─兼論明代中晚期曲學理論的「文本位」傾向。音樂研究,2012(5月),27-34。
  57. 黃仕忠、喬秀岩、金文京(2006)。日本所藏稀見中國戲曲文獻叢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58. 楊蔭瀏(1981)。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59. 楊蔭瀏、曹安譯譜(1962)。西廂記四種樂譜選曲。北京:音樂出版社。
  60. 路應昆(2000)。明代「弦索調」略考。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0(1),11-16。
  61. 劉崇德編(2009)。中國古代曲譜大全。瀋陽:遼海出版社。
  62. 劉崇德編(2009)。中國古代曲譜大全。瀋陽:遼海出版社。
  63. 劉崇德編(2009)。中國古代曲譜大全。瀋陽:遼海出版社。
  64. 鄭騫(1973)。北曲新譜。臺北:藝文印書館。
  65. 譚雄(2004)。《太古傳宗》的歷史境遇與歷史價值。音樂探索,2004(3月),38-44。
  66. 譚雄(2004)。《太古傳宗琵琶調西廂記》記譜形態及其譯譜方法研究。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3(2),13-20。
  67. 譚雄(2006)。對《太古傳宗》與《納書楹曲譜》中《西廂記》曲譜的比較研究。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6(2),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