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辨析「氣」概念在《莊子》哲學中的意涵面向

并列篇名

Analysis of Implications of the Concept "Chi" in Chuang Tzu's Philosophy

作者

顏銘俊(Ming-Jyun Yan)

关键词

莊子 ; 真人 ; 氣 ; 道 ; 虛 ; Chuang Tzu ; Chi ; Tao ; Emptiness ; Immortal

期刊名称

國文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30期(2015 / 06 / 01)

页次

107 - 14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氣」,是深植於中國文化各領域中的重要概念,在《莊子》一書中,也有頗多與「氣」相涉的哲學表述。本文集中分析了在《莊子》文本中,「氣」與萬物生化、「氣」與「道」的關係、「氣」與體道修養、「氣」與得道境界……等四個方面的思想建構,認為:「氣」在《莊子》一書中,是一個由宇宙本源的「道」所變現出來的、得以形構萬物的原質性存在,它最完整地具備了「道」的「虛」、「通」等性質,是一個與「道」最接近、又較諸「道」而言更易為人們所把握、體會的存在,因此,在《莊子》哲學中,人們能企及「氣」,便能體證「道」;而企及了「氣」、體證了「道」的人,便是能體現「道」與「氣」的「虛」、「通」之性,從而能與物相接而無所窒礙的「真人」。

英文摘要

"Chi",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rooted in various fields of Chinese culture. The same is true for philosophy area. In the book Chuang Tzu, there are many philosophical expressions associated with "Chi". This paper focuses on four constructs of thoughts in Chuang Tzu: relation between "Chi" and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relation between "Chi" and "Tao", "Chi" and accomplishment necessary for perceiving "Tao", and "Chi" and a realm of achieving "Tao". It believes: in the book Chuang Tzu, "Chi" is an original existence derived from "Tao" of universe origin and used for constructing shapes of all creatures; "Chi", with the most complete properties of "Tao" like "emptiness" and "generality", is an existence that is closest to "Tao" but easier for people’s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than "Tao". Therefore, as indicated in philosophy of Chuang Tzu, people will be able to perceive "Tao" if they reach "Chi"; people who have reached "Chi" and perceived "Tao" will embody "emptiness" and "gener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ao" and "Chi" and thus become "immortal" who gets connected with objects without any obstacl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陳麗桂(2006)。先秦儒道的氣論與黃老之學。哲學與文化月刊,革新號387,5-18。
    連結:
  2. 鍾振宇(2013)。莊子氣化現象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2,109-148。
    連結:
  3. 西漢劉安、陳廣忠譯註(2012)。淮南子。北京:中華書局。
  4. 宋呂惠卿、湯君集校(2011)。莊子義集校。北京:中華書局。
  5. 宋林希逸、周啟成校注(2012)。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6. 明陸西星、蔣門馬點校(2012)。南華真經副墨。北京:中華書局。
  7. 明釋德清(1974)。莊子內篇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8. 東漢許慎、清段玉裁註(1999)。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9. 清林雲銘、張京華點校(2011)。莊子因。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0. 清宣穎(1974)。南華經解。臺北:藝文印書館。
  11. 清胡文英(2011)。莊子獨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2. 清郭慶藩(2005)。莊子集釋。臺北:頂淵文化。
  13. 清陳壽昌(1974)。南華真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14. 清劉鳳苞、方勇點校(2013)。南華雪心編。北京:中華書局。
  15. 戰國呂不韋編、陸玖譯註(2012)。呂氏春秋全註全譯。北京:中華書局。
  16. 小野精一編、福永光司編、山井湧編、李慶譯(1980)。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7. 方勇、陸永品(2007)。莊子詮評。成都:巴蜀書社。
  18. 任繼愈編(2010)。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 牟宗三(2004)。現象與物自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 吳汝鈞(1998)。老莊哲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
  21. 李申(2012)。道與氣的哲學─中國哲學的內容提純和邏輯進程。北京:中華書局。
  22. 阮毓崧(1980)。莊子集註。臺北:廣文書局。
  23. 周祖謨(2004)。爾雅校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4. 胡道鏡編(2004)。十家論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5. 徐克謙(2005)。莊子哲學新探:道•言•自由與美。北京:中華書局。
  26. 徐復觀(2003)。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7. 馬恆君(2006)。老子正宗。北京:華夏出版社。
  28. 康中乾(2009)。中國古代哲學史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9. 張松輝(2009)。莊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30. 張繼禹編(2004)。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
  31. 陳鼓應(2004)。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2. 陳鼓應(2006)。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3. 馮友蘭(2009)。中國哲學史。北京:三聯書店。
  34. 馮友蘭(2004)。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35. 楊儒賓編(2009)。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36. 詹劍峰(2006)。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37. 劉笑敢(2010)。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8. 樓宇烈(1992)。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39. 蔣錫昌(1988)。老子校詁。四川:成都古籍出版社。
  40. 鄭世根(1993)。莊子氣化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1. 賴錫三(2008)。莊子靈光的代代詮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42. 錢穆(2004)。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3. 謝明陽(1999)。莊子氣論的思想體系。鵝湖,279,18-24。
  44. 顧頡剛編(1987)。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