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淮南子》氣論及其天人感應思想

并列篇名

Qi-Theory and the Interaction Theory between Heaven and Man from Huainanzi

作者

楊菁(Ching Yang)

关键词

淮南子 ; 氣 ; 天人感應 ; Huainanzi ; Qi ; The interaction theory between Heaven and man

期刊名称

國文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30期(2015 / 06 / 01)

页次

33 - 6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氣」的概念,早在先秦典籍即有記載,且指涉之義涵頗為繁複,但主要可歸納為天地之間的自然現象及人的生命之生理現象。《淮南子》一書對於先秦氣論有所繼承與轉化,本書在「天地自然之氣」方面,豐富了氣化宇宙論的內涵;在「人身之氣」方面,則重視形、氣、神的結合,由血氣的調養、修練,以轉化為「精氣」。人身的精誠之氣又可與天地的「和氣」互通,達到天人相感的境界。《淮南子》以「氣」作為天人相感的重要溝通橋梁,使得天人合一之說更具體,且更具可把握與可操作性,皆為此書氣論的重要論點之所在。

英文摘要

Although ever concerned in pre-Qin books with multiple meaning, the concept of Qi is primarily used to explain the natural phenomena and physiology of human body. On the basis of Qi-theory of pre-Qin period, Huainanzi enchanced the contents of Qigenic cosmology and explain how the human body works. Huainanzi suggest that, by moderately regulating of Qi and blood, exercising accompanying mediation, people could unify the body material, Qi and spirit into one harmonic state. Anyone with this harmonic state, also called the state with excellent vital essence, could communicate with the Qi of nature. Huainanzi regarded Qi as a communicating bridge between Heaven and man. In this thesis, how Huainanzi build the interaction theory between Heaven and man more substantially and easier to handle is studi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陳平坤(2006)。《呂氏春秋》與《淮南子》的感應思維。臺灣大學哲學論評,32,167-222。
    連結:
  2. 陳麗桂(2006)。先秦儒道的氣論與黃老之學。哲學與文化,32(8),5-18。
    連結:
  3. 羅因(2010)。《淮南子》養生思想。華梵人文學報,13,85-121。
    連結:
  4. (2001)。周易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5. 宋朱熹(1991)。四書集注•論語集注。臺北:長安出版社。
  6. 清王先謙(1977)。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
  7. 清郭慶藩(1985)。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8. 丁原明(1997)。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9. 王利器(2002)。呂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書社。
  10. 王保玹(2002)。老莊學新探。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1. 王雪(2007)。《淮南子》哲學思想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12. 朱謙之(1985)。老子校釋。臺北:里仁書局。
  13. 李增(1992)。淮南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4. 胡家聰(1998)。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5. 胡適(1971)。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手稿本)。臺北:胡適紀念館。
  16. 孫紀文(2005)。淮南子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17. 徐復觀(2001)。兩漢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8. 陳鼓應(2000)。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文史哲學報,52,41-91。
  19. 陳麗桂(1991)。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
  20. 陳麗桂(1983)。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1. 曾春海(2005)。《淮南子》人與環境關係說及當代意義。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32,81-97。
  22. 湯孝純注譯(1995)。新譯管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23. 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24. 黃釗編(1991)。道家思想史綱。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5. 楊伯峻(1990)。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書局。
  26. 楊儒賓(1991)。論「《管子》白心、心術上下、內業」四篇的精氣說與全心論-兼論其身體與形上學的聯繫。漢學研究,9(1),181-209。
  27. 楊儒賓編(1993)。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和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28. 熊禮匯注釋、侯迺慧校閱(2001)。新譯淮南子。臺北:三民書局。
  29. 劉文典(1989)。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30. 黎翔鳳、梁運華整理(2004)。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李慶豪(2019)。「本始關係」的遺落與復歸:《淮南子》感應論略探。淡江中文學報,40,295-328。
  2. 馬耘(2018)。《淮南子》身體觀辨析-由生死問題及養生工夫切入。哲學與文化,45(7),59-76。
  3. 楊建國(2022)。博山罏變:董若雨《非煙香法》之意涵初探。臺北大學中文學報,31,187-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