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莫作小說一例看──蔡元放評點《東周列國志》的規範與策略

并列篇名

Do not look on as a novel: The standard and ploy of Cai Yuanfang's marginalia in "Tales of the eastern Zhou kingdoms"

作者

盧世達(Shih-Ta Lu)

关键词

蔡元放 ; 東周列國志 ; 小說評點 ; 才子書 ; 聖人書 ; Cai Yuan-fang ; Tales of the eastern Zhou kingdoms ; marginalia ; Books of Masters ; Books of Sages

期刊名称

國文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31期(2015 / 12 / 01)

页次

379 - 40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相較於金聖嘆、毛宗崗於白話小說評點之經營,清乾隆年間蔡元放評點的《東周列國志》雖於形式上仿傚金、毛二人,仍以「讀法」、「回目總評」與「夾批」等進行評點,但蔡元放已「無意於文字之工拙」,轉而強調益乎世道、據實勸鑒之道德、學問等經史內涵,重在「評其事理之是非」。蔡元放顯然不似前人關注小說敘事之「法」與「妙」,不斷呼籲「教子弟讀書」的重要性。在蔡元放的評改之下,《東周列國志》使原本通俗小說高居「才子書」的典範價值,又自覺的回歸過往游移於經史底下「稗官野史」之列。本文除了探究評點者設立之閱讀規範的相關內涵,亦試圖分析蔡元放特殊的評點策略與意義。

英文摘要

Compared with Jin Sheng-Tan and Mao Zong-gang, Cai Yuan-fang 's Marginalia of the novel named "Tales of the eastern Zhou kingdoms" still followed their form of du fa(讀法), hui mu zong ping(回目總評),and jia pi(夾批)during the Emperor Qianlong of Qing dynasty. He didn’t focus on writing skills, but changed to emphasize the contents of morality and knowledge which were about enlightenment and realism from classics or history. H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comments on evidence and logic in the text. Obviously, Cai Yuan-fang didn't focus on narrative of novels such as fa(法)or miao(妙).He continuously appealed to students for the importance of proper reading. After marking on "Tales of the eastern Zhou kingdoms", he transferred paradigm of Chinese popular fiction from Books of Masters to bai guan ye shi(稗官野史)which were on the edge of classics and history. This article will show the signification of reading rules made from commentator, and try to analyze the device of marginalia about Cai Yuan-fang.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張仲民(2010)。清季啟蒙人士改造民眾閱讀習慣的論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8,51-96。
    連結:
  2. 楊清惠(2011)。因文生事─《貫華堂第五才子書水滸傳》敘事類型意識及其法則。華梵人文學報,15,41-82。
    連結:
  3. 〔明]高明、〔清]毛綸、毛宗崗:《芥子園繪像第七才子書琵琶記》,雍正乙卯年芥子園刊本。
  4. 元施耐庵、陳曦鐘輯校、侯忠義輯校、魯玉川輯校(1998)。水滸傳會評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 元羅貫中、陳曦鐘輯校、宋祥瑞輯校、魯玉川輯校(1986)。三國演義會評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 明呂坤(1981)。呻吟語〔萬曆本]。臺北:漢京文化。
  7. 明陳忱(1975)。水滸後傳。臺北:天一出版社。
  8. 明馮夢龍編、胡萬川校注(1981)。新列國志。臺北:聯經出版社。
  9. 南朝梁劉勰、范文瀾注(1993)。文心雕龍注。臺北:開明書店。
  10. 清蔡元放評點(1972)。東周列國志。臺北:文政出版社。
  11. 上田望(2000)。講史小說と歷史書(4):英雄物語から歷史演義へ。金沢大学中国語学中国文学教室紀要,04,47-83。
  12. 方正耀(2005)。中國古典小說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3. 王古魯(1986)。王古魯日本訪書記。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
  14. 王平(2006)。明清小說傳播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15. 王亞鳳(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福州市,福建師範大學。
  16. 伊麗莎白˙弗洛恩德、陳燕谷譯(1994)。讀者反應理論批評。臺北:駱駝出版社。
  17. 朱人求(2009)。六經糟粕論與明代儒學的轉向─以陳白沙為中心。哲學研究,2009(6),59-68。
  18. 朱光潛(1991)。文藝心理學。臺南:大夏出版社。
  19. 羊列容、周啟志(1992)。中國通谷小理論網要。臺北:文津出版社。
  20. 何金蘭(2011)。法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1. 吳子林(2009)。經典再生產─金聖嘆小說評點的文化透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2. 宋莉華(2001)。清代筆記小說與乾嘉學派。文學評論,2001(4),108-114。
  23. 杜貴辰(2001)。傳統文化與古典小說。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24. 阿英編(1960)。晚清文學叢鈔。北京:中華書局。
  25. 哈羅德˙布魯姆、徐文博譯(1990)。影響的焦慮:詩歌理論。臺北:久大文化。
  26. 凌亦文(198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7. 孫琴安(1999)。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28. 孫愛玲(2006)。以文章之奇而傳其事之奇─論毛綸父子之小說敘事理論。昆明理工大學學報,6(2),90-97。
  29. 孫遜、孫菊園(1992)。明清小說叢稿。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30. 馬佳麗(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蘭州市,蘭州大學。
  31. 黃霖選注、韓同文選注(2000)。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32. 楊義(2004)。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33. 蒲安迪(1996)。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4. 劉世德編、陳慶浩編、石昌渝編(1990)。古本小說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35. 魯迅(2006)。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36. 韓進廉(2004)。中國小說美學史。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37. 譚帆(2003)。奇書與才子書─對明末清初小說史上一種文化現象的解讀。華東師範大學學報,35(6),95-102。
  38. 譚帆(2001)。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