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初唐文學集團與詩歌創作動機「遊戲化」

并列篇名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ry group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and poetry gamification

作者

朱錦雄(Chu Chin-Hsiung)

关键词

文學團體 ; 初唐詩 ; 詩歌遊戲化 ; literary group ; the early Tang Dynasty poetry ; Poetry gamification

期刊名称

國文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33期(2016 / 12 / 01)

页次

47 - 6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自六朝開始,文學集團的文人所寫作的詩歌,在創作動機上已逐漸朝向遊戲性質移動。這顯示了詩歌的遊戲化與文學集團息息相關。初唐延續了這樣的觀念,許多同題共作或奉命寫作的詩歌,不僅顯示出文學集團對於文學創作的影響力,也顯示了此時期文人的觀念與創作中,已滲入以詩歌為遊戲的觀念。因此,本文以太宗文學集團和武后文學集團為討論對象,以理解初唐詩如何延續六朝詩,在創作動機上的遊戲化。太宗文學集團承繼了南朝文學集團的基本型態,也延續了整個六朝詩歌遊戲化的發展。武后文學集團則進一步將詩歌遊戲化的發展,推上了顛峰:不僅在遊戲詩歌的創作量上超越前人,也透過直接評定高下並給予貴重賞賜的方式,讓遊戲增添了更多競賽的性質。

英文摘要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Six Dynasties, literary group of literati writing poetry in the creative motivation has gradually towards the "game" movement. This shows literary group and "Poetry gamification" closely related. The same situation, many of the same title poetry or ordered for writing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not only shows the influence of literary group's literary creation, but also shows that literati ideas and creations in this period , have infiltrated "poetry game" concept. Therefo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aizong literary group and wuhuo literary group to understand how they continue the "gamific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祁立峰(2009)。相似與差異:論蕭子良文學集團同題共作的「書寫習性」與「互文性」。興大中文學報,26,1-25。
    連結:
  2. 顏崑陽(2008)。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方式—建構「中國詩用學」芻論。淡江中文學報,18,279-302。
    連結:
  3. 宋歐陽修、宋宋祁(1997)。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4. 明胡震亨(1960)。唐音癸籤。臺北:世界書局。
  5. 後晉劉昫(1997)。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6. 清丁仲祜(1983)。續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
  7. 清丁儀(2011)。詩學淵源。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
  8. 清孫濤(1979)。全唐詩話續編。臺北:西南書局。
  9. 清彭定求(2003)。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10. 王瑤(2008)。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1. 宇文所安、賈晉華譯(2007)。初唐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2. 朱自清(1983)。詩言志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3. 朱錦雄(2012)。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14. 吳文治編(1997)。明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5. 呂正惠(1986)。「物色」論與「緣情」說—中國抒情美學在六朝的開展。文心雕龍綜論,臺北:
  16. 呂玉華(2004)。唐人選唐詩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17. 呂光華(199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18. 沈凡玉(2011)。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19. 沈松勤、胡可先、陶然(2006)。唐詩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 尚定(1991)。論武則天時代的詩賦取士。中國社會科學,1991(6),181-194。
  21. 林于弘(2007)。初唐前期詩歌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2. 胡大雷(1999)。中古文學集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3. 馬予靜(2003)。論魏晉南北朝的同題共作賦。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3(5),56-59。
  24. 郭英德(1998)。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5. 陳伯海(1996)。唐詩學引論。上海:東方出版社。
  26. 陳良運(1998)。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7. 陳昌明(1999)。緣情文學觀。臺北:臺灣書店。
  28. 傅璇琮(1994)。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9. 傅璇琮編(1996)。唐人選唐詩新編。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0. 曾守正(2002)。中國「詩言志」與「詩緣情」的文學思想—以漢代詩歌為考察對象。淡江人文社會學刊,10,1-33。
  31. 逯欽立(1998)。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
  32. 葛曉音(1998)。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3. 賈晉華(2001)。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4. 廖蔚卿(1985)。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社。
  35. 劉漢初(197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36. 蔡英俊(1995)。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
  37. 鄭毓瑜(1983)。詩歌創作過程的兩種模式—「詩緣情」與「詩言志」。中外文學,11(9),4-19。
  38. 韓德林(1992)。論中國古代文學的遊戲娛樂功能。文學遺產,1992(6),17-24+129。
  39. 聶永華(2002)。初唐宮廷詩風流變考論。北京:新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