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初探《史記》「德」義-以表為核心

并列篇名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Morality" and Righteousness in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 Centered on Tables

作者

王燕燕(Yen-yen Wang)

关键词

力 ; 仁義 ; 史記 ; 表 ; 德 ; Force ; Righteousness ;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 Table ; Morality

期刊名称

國文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33期(2016 / 12 / 01)

页次

99 - 13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史記》十表經緯人事,特重編年之功,與紀、傳聯繫,補苴罅漏,堪稱殊體。本文探討「德」的歷史淵源,強調「天命有德」,以修德為立論,進而釐析君臣相待之義。通古今之變乃著作動機,亦十表核心內蘊;「形勢雖彊,要之以仁義為本。」不施仁義而殺身滅國,藉古喻今,惕厲頗深。

英文摘要

The Tables of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include historical events of people an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annalistic style. The Tables respond to Basic Annals and Collected Biographies and they all complement with one other. Therefore, the Tables are a unique literary styl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morality” and emphasized that "morality is associated with destiny." This study further clarified and analyzed the righteousness in interactions between Emperor and courtiers based on morality cultivation. The writing motivation of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is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s from the past to the present, as well as the core meanings of Tables: "One should practice righteousness even in difficult times." A nation can be overturned and an Emperor can be killed if he does not practice righteousness. These ancient metaphors can serve as profound vigilance to the presen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75)。史記考證研究論集。臺北:大陸雜誌社。
  2. (2005)。尚氏易學存稿校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
  3. 中國哲學計畫書《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zh。
  4. (1993)。二十四史訂補。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5. 西漢司馬遷、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明凌稚隆輯校、明李光縉增補、有井範平補標(1992)。補標史記評林。臺北:地球出版社。
  6. 西漢賈誼、盧文弨校(1985)。新書。北京:中華書局。
  7. 東漢班固、唐顏師古注(1981)。漢書集注。臺北:鼎文書局。
  8. 南宋朱熹(2012)。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9. 南宋鄭樵、明陳宗夔校(1956)。通志二十略。臺北:世界書局。
  10. 清方苞(1991)。方望溪全集。北京:中國書店。
  11. 清吳見思評點(1970)。史記論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2. 清郭慶藩(1983)。莊子集釋。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3. 清蒲起龍(1988)。史通通釋。上海:上海書店。
  14. 清潘永季(2010)。讀史記札記。成都:巴蜀書社。
  15. 王利器(2008)。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6. 王夢鷗(1966)。鄒衍遺說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7. 李滌生(2014)。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8. 李學勤(2000)。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 李學勤(2000)。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 李學勤(2000)。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1. 屈萬里(1983)。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2. 易平(2011)。《史記》斷限新證。史記學與世界漢學論集,臺北:
  23. 孫熙國、肖雁(2005)。「德」的本義及其倫理和哲學意蘊的確立。理論學刊,2005(8),61-67+127-128。
  24. 晁福林(2005)。先秦時期「德」觀念的起源及其發展。中國社會科學,2005(4),192-204。
  25. 張大可(1999)。《史記》文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26. 張大可、梁建邦、安平秋(2005)。史記研究集成。北京:華文出版社。
  27. 陳奇猷校注(1982)。韓非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28. 陳奇猷校釋(1985)。呂氏春秋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9. 陳啟天(1974)。商君書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0. 傅武光(1990)。晚周思想發展的趨勢。中國思想史論文集,臺北:
  31. 黃懷信(2010)。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2. 劉咸炘(1996)。推十書。四川:成都古籍書店。
  33. 潘美月編、杜潔祥編(2010)。古典文獻研究輯刊。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34. 錢穆(2015)。先秦諸子繫年。北京:商務印書館。
  35. 韓兆琦(2008)。史記講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6. 瀧川龜太郎(2000)。史記會注考證。臺北: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