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哀歌:論〈九章〉的情感書寫

并列篇名

As Elegies: On the Emotional Writing of The Nine Elegies

作者

廖棟樑(Liao Tung-Liang)

关键词

九章 ; 屈原 ; 哀歌 ; 情感書寫 ; 離騷 ; The Nine Elegies ; Qu Yuan ; Elegies ; Emotional Writing ; Li Sao

期刊名称

國文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35期(2017 / 12 / 01)

页次

1 - 3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九章〉與〈離騷〉同是屈原辭中哀歌「情境」的典範,由於〈離騷〉所表現「情境」已超越詩人生命的現實歷程而可作為屈原辭的典型,加上被習稱「小離騷」的〈九章〉時地、真偽與單篇是過去研究熱點,故而相關〈九章〉的整體、比較研究較為薄弱。本文認為〈九章〉可視為「以類相從」之作,其篇幅長短、表現形式和語言風格相近,情感表現亦大抵相同,且大都瀰漫著哀婉的悲歎以及追懷過往事件情調的哀歌性質體現得更為充分。洪興祖《楚辭補注》云:「〈騷經〉之詞『緩』,〈九章〉之詞『切』,淺深之序也。」發現二文的區別可謂極有見地,唯「淺深之序」一語顯得籠統。本文即擬通過自稱代詞、發憤抒情、地可以怨等「構形」層面的描述性分析,具體而微地闡述作為哀歌的〈九章〉有別於〈離騷〉之「詞『切』」的情感書寫。需要說明的是,因為〈橘頌〉在〈九章〉中風格迥異且獨具別格,與其他篇章之關係與聯繫的解讀尤其複雜,且可以獨立成文,故將另文處理,本文暫不討論。

英文摘要

Both The Nine Elegies and Li Sao are epitomes of the Situation of Elegy in Qu Yuan's prose poems. The Situation of Elegy revealed by Li Sao has overstepped the poet's real life and become a typical example of Qu Yuan's prose poems; at the same time, The Nine Elegies are often regarded as a group of poems, and the creation date and site, the authenticity of each poem, and the single studies of each elegy are hot topics in previous studies. Consequently, the overall study of The Nine Elegies has been relatively weak in the past. As a matter of fact, all the poems of The Nine Elegies are sequenced in categories, and the length, the form of expression and the language style of each poem are similar, as well as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s; yet the nature as elegies are reflected more sufficiently in The Nine Elegies. Hong Xingzu made some knowledgeable remarks on Qu Yuan's prose poems in his ChuCi BuZhu, in which he said, "The diction of Li Sao is soothing, while that of The Nine Elegies is press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s in the sense of propriety". However, the remark of the sense of propriety is to some extent ambiguous. This paper will elaborate in detail the "pressing" emotional writing in The Nine Elegie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Li Sao, by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the self-pronouns, the angry lyrical songs and the expression of resentment through the sites of writing in the poem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楊儒賓(2013)。屈原為什麼抒情。臺大中文學報,40,101-144。
    連結:
  2. (1978)。清人楚辭注三種。臺北:長安出版社。
  3. 西漢司馬遷、瀧川龜太郎考證(2007)。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唐山出版社。
  4. 明黃文煥(2008)。楚辭聽直。揚州:廣陵書社。
  5. 明蔣之翹(2008)。七十二家評楚辭。揚州:廣陵書社。
  6. 東漢王逸章句、南宋洪興祖補注(1995)。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
  7. 南宋朱熹(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清屈復(2008)。楚辭新注。揚州:廣陵書社。
  9. M. H. 艾布拉姆斯、酈稚牛譯、張照進譯、童慶生譯、王寧校(2004)。鏡與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0. 大衛‧霍克斯、程章燦譯(1994)。神女之探尋。神女之探尋─英美學者論中國古典詩歌,上海:
  11. 小尾郊一、邵毅平譯(2014)。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王海龍(2006)。離騷句型結構的語義研究。新文學,6,101-116。
  13. 王德華(2004)。屈騷精神及其文化背景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14. 卡西勒、關子尹譯(1986)。人文科學的邏輯。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5. 卡西勒、甘陽譯(1985)。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6. 伊‧謝‧科恩、佟景韓譯、范國恩譯、許宏治譯(1986)。自我論。北京:三聯書店。
  17. 任強(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蕪湖,安徽師範大學。
  18. 朱光潛(1979)。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 呂正惠(2005)。悲劇與哀歌。中國古代文藝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
  20. 李炳海(2008)。發憤以抒情的坦率表白和精心調遣─屈原〈九章〉對創作緣起的交待。江漢論壇
  21. 李炳海(2012)。中國詩歌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2. 兒島獻吉郎、孫俍工譯(1965)。中國文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3. 林庚(2009)。中國文學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4. 姜亮夫(1984)。屈子思想簡述。楚辭學論文集,上海:
  25. 姜亮夫(1974)。屈原賦校注。臺北:文光圖書公司。
  26. 姜亮夫(1999)。楚辭通故。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7. 段義孚、潘桂成譯(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
  28. 韋金滿。試論屈原〈九歌〉〈九章〉之疊字及雙聲疊韻字。新亞學報,20,73-100。
  29. 昝風華(2015)。風俗文化視閾下的先秦兩漢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0. 唐曉峰(2005)。人文地理隨筆。北京:三聯書店。
  31. 孫旭輝(2013)。山水賦生成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2. 特克依‧費倫茨、錢林森譯(2007)。論屈原二題。法國漢學家論中國文學─古典詩詞,北京:
  33. 高友工(2008)。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上):美感經驗的定義與結構。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
  34. 高友工(2008)。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下):經驗材料的意義與解釋。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
  35. 張思齊(2008)。在比較的視域中從〈九章〉看楚辭的哀歌性質。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125-135。
  36. 張淑香(2001)。抒情自我的原型─屈原與〈離騷〉。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37. 張暉編(2015)。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陳世驤古典文學論集。北京:三聯書店。
  38. 梁文勤(2013)。屈賦的語言世界。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39. 章安祺編訂(1998)。繆靈珠美學譯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0. 湯炳正(1984)。屈賦新探。濟南:齊魯書社。
  41. 楊義(1998)。楚辭詩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42. 楊樹達(2012)。中國修辭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3. 廖序東(1995)。楚辭語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44. 廖美玉(2007)。回車:中古詩人的生命印記。臺北:里仁書局。
  45. 廖棟樑(2017)。抒情自我─論〈離騷〉的自稱代詞。「第十五屆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文學研究的當代新視域」會議
  46. 趙沛霖、夏康達(1981)。試論〈九章〉的現實主義。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2),62-66+89。
  47. 劉皓明(2009)。荷爾德林後期詩歌(評注 卷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48. 潘嘯龍(2004)。論屈賦情感宣泄的「托遊」方式。詩騷詩學與藝術,上海:
  49. 錢鍾書(2001)。管錐編(一)。北京:三聯書店。
  50. 錢鍾書(2001)。管錐編(二)。北京:三聯書店。
  51. 蘇珊‧朗格、滕守堯譯、朱疆源譯(1983)。藝術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2. 顧彬、馬樹德譯(1990)。中國文人的自然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