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文心雕龍》「樞紐論」中「情文相應」之理論範型

并列篇名

Emotional Respond Form's Theoretical paradigm in Core theory of "The Literature Mind:Elaborations"

作者

高知遠(Kao Chih-Yuan)

关键词

文心雕龍 ; 樞紐論 ; 理論範型 ; 情文相應 ; The Literature Mind:Elaborations(文心雕龍) ; Core theory(樞紐論) ; Theoretical paradigm(理論範型) ; Emotional Respond Form(情文相應)

期刊名称

國文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35期(2017 / 12 / 01)

页次

55 - 7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提出「情文相應」之說,以「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這組概念作為主要討論對象。試圖透過這樣的討論,釐析《文心雕龍》內在之理論範型,如何透過「情」、「文」兩端,將創作主體與文本主體串接起來。因此,本文首先梳理了《文心雕龍》之概念結構,分析其由「道之文」轉換為「文學」之概念轉移,進而將「文學」之核心原則,相對區分為「縱向創作過程」之理論範型與「橫向文本對應」之理論範型等兩部分,並提出相應於「縱向創作過程」的生發原則與自然原則,及相應於「橫向文本對應」之相應原則與新變原則等四大原則。企圖透過這樣的解析,有效解碼《文心雕龍》之理論範型之生成及其型態。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statement of "emotional respond form", The concept of "thoughtful and then writing literature, feelings of true and language gorgeous" as the main object of discussion. Trying to use this discussion,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Mind:Elaborations "inherent theoretical paradigm, how through "emotional", "form" two parts, the author and works connected. Therefore, this article first collated the concept structure of " The Literature Mind:Elaborations ", and analyzed the conceptu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form of" "Tao" to "literature", and then divided the core principle of "literature" into "vertical creation Process theory "and" horizontal text corresponding to the theoretical type "and other two part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vertical creation process" of the "germinal principles" and "natural principl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inciple of "horizontal text correspondence" and "new change principle". Attempting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and pattern of the theoretical paradigm of "The Literature Mind:Elaborations" through this analysi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林葉連(2012)。文心雕龍『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以名道』的內涵探析。漢學研究集刊,14
    連結:
  2. 方漢文(2000)。「神思」新譯:藝術心理與語言─《文心雕龍》的比較詩學研究。蘇州大學學報,2000(2)
  3. 王少良(2006)。文心管窺。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4. 王更生(1989)。文心雕龍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5. 王淑禎(1991)。文心雕龍辨騷篇釋義。興大中文學報,4
  6. 王義良(2002)。《文心雕龍》文學創作論與批評論探微。高雄:復文出版社。
  7. 王運熙(2014)。文心雕龍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朱壽興(2003)。《文心雕龍》與易學思維。廣西師範學院學報,24(3)
  9. 吳武志(1990)。徵聖在劉勰文學思想之地位。國文學報,19
  10. 李正治(2007)。《文心雕龍》引道入文的理論效應。文學新鑰,6
  11. 沈謙(1990)。文心雕龍之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華正書局。
  12. 周振甫注(1984)。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
  13. 林顯庭(1999)。文心雕龍.神思篇」試解─劉勰對文藝創作心路歷程的剖析。東海哲學研究集刊,5
  14. 金民那(1993)。文心雕龍的美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5. 徐復觀(2001)。中國文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16. 張少康(1991)。文心雕龍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7. 張少康編(2002)。文心雕龍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18. 華仲麐(1990)。宗經徵聖與劉勰。孔孟月刊,9(11)
  19. 黃侃(1973)。文心雕龍札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0. 黃端陽(2000)。文心雕龍樞紐論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
  21. 黃端陽(1990)。文心雕龍原道篇之道義析辨─兼論文、道兩者之關係。東吳中文研究集刊,4
  22. 黃錦鋐(1991)。文心雕龍文學理論的思想淵源。逢甲中文學報
  23. 黃霖編(2005)。文心雕龍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4. 劉渼(2001)。臺灣近五十年來《文心雕龍》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5. 賴柏霖(2010)。試論《文心雕龍》「樞紐論」的結構意義─以〈正緯〉篇為討論核心。世新中文研究集刊,6
  26. 顏崑陽(1993)。六朝文學觀念論叢。臺北:正中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