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客家山歌語言認知隱喻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Metaphorical Metaphor in Hakka Folk Songs

作者

邱湘雲(Chiu Hsiang-Yun)

关键词

客家文學 ; 山歌 ; 認知 ; 概念隱喻 ; 語言風格 ; Hakka literature ; folk songs ; cognition ; conceptual metaphors ; language style

期刊名称

國文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36期(2018 / 06 / 01)

页次

1 - 3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客家山歌紀錄客家族群生活、情感與思維,展現客家語言、文學及文化之美,尤其歌詞取材內容蘊涵豐富的認知語言特色。本文首先整理目前為止有關客家山歌之研究文獻以作回顧與省思,而後以劉鈞章輯錄《精選客家山歌》作為主要語料來源,由其中上萬首山歌中選取具有客家語言風格特色的山歌,進一步運用Lakoff&Johnson(1980、2006)的「概念隱喻理論以及Fauconnier(1984)的「概念融合理論」,依認知譬喻的「喻體」來源對客家山歌中的實體隱喻進行分類與探討,分析其中包括「人物喻」、「動物喻」、「植物喻」及「食物喻」等類型的實體隱喻表現,由其中探究詞語背後所隱涵的思維色彩以凸顯客家山歌文學語言之特色。

英文摘要

Hakka Folk Song records the life, emotion and thinking of the Hakkapeople, shows the beauty of Hakka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particular, the contents of the lyrics contain rich cognitive language features. This article first sorts out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Hakka folk songs so far for retrospection and reflection, and then uses Liu Junzhang's compilation of "Selected Hakka folk songs" as the main source of corpora. From these tens of thousands of folk songs, further using Lakoff&Johnson's (1980, 2006) "conception of metaphor" theory and Fauconnier's (1984) "concept fusion" theory to discusse the metaphors in the Hakka folk song based on the source domain of ontological metaphor. These include physical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such as "body metaphor", "animal metaphor", "plant metaphor", and "food metaphor," from which one explores the underlying color of the word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kka folk song literary languag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林遠澤(2010)。語言哲學的不同聲音:論洪堡特語言觀的世界開顯性與理性對話性。歐美研究,40(4),985-1062。
    連結:
  2. 謝健雄(2008)。當代臺灣漢語慣用轉喻:認知語言學取徑。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4(1)
    連結:
  3. 宋王質(1984)。詩總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 宋陳景沂輯、程傑點校、王三毛點校(2014)。全芳備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5. 明李時珍(2014)。新訂本草綱目。臺北:世一出版社。
  6. Fauconnier, Gilles,Turner, Mark(2002).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New York:Basic Books.
  7. 王寅(2007)。認知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8. 朱耀沂(2007)。成語動物學。鳥獸篇。臺北:城邦文化公司。
  9. 朱耀沂(2007)。成語動物學。蟲魚傳說動物篇。臺北:城邦文化公司。
  10. 束定芳(2011)。隱喻與轉喻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1. 洪堡特、姚小平譯(1997)。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北京:商務印書館。
  12. 范姜淑雲(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13. 高爾基、孟昌譯(1978)。論文學。廣西:人民文學出版社。
  14. 常敬宇(1995)。漢語詞彙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5. 張榮興、黃惠華(2005)。心理空間理論與「梁祝十八相送」之隱喻研究。語言暨語言學,6(4),681-705。
  16. 張錯(1994)。錯誤十四行。臺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
  17. 許懿云(201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18. 楊秀明(2008)。漳州方言慣用語及其文化蘊涵─慣用語性質範圍之個案研究。現代語文,36
  19. 楊純婷(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20. 溫美姬(2002)。客家山歌的語言學研究。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
  21. 雷可夫、詹森、周世箴譯注(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臺北:聯經出版社。
  22. 廖純瑜(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所。
  23. 劉勰、周振甫譯注(1993)。文心雕龍。臺北:錦繡出版公司。
  24. 賴玲玉(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25. 謝瑞珍(201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26. 薩丕爾、陸卓元譯(2000)。語言論:語言研究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27. 蘇以文(2005)。隱喻與認知。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8. 鐘俊昆(2007)。論客家山歌的風格。贛南師範學院學報,5
  29. 顧曉輝(2006)。拉米亞與白蛇傳之比較。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