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台灣光復後家班特技之發展與變遷-以“木群技術歌舞劇團”為例

并列篇名

The Development & Mutation of Family-based Acrobatic Troupes after the Recovering of Taiwan Modeled on Mu Chung Acrobatic/Dancing Troupes

DOI

10.7021/PAJ.200501.0062

作者

程育君(Yu-Chun Cheng)

关键词

台灣 ; 光復 ; 特技 ; 家班 ; 戲院 ; 酒店 ; 夜總會 ; Taiwan ; Recovering ; Acrobatics ; Family-based Troupes ; Theatres ; Night Clubs ; cabarets

期刊名称

臺灣戲專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0期(2005 / 01 / 01)

页次

62 - 7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台灣光復後特技藝人從大陸輾轉來台,在全台各地戲院演出,後來受到電視台開播的影響,由於電視提供更多娛樂節目,以致民衆逐漸不再上戲院看表演,為圖謀生存,特技藝人只好改變演出型式,並轉到酒店及夜總會繼續表演。特技有其極大的適應性,因此,不同的表演型式、不同的演出場所,都能呈現出它的內在美及外在剛柔並濟的特性。為追溯及探討特技來台經營之過程,本篇特以「木群技術歌舞劇團」的興衰,來陳述特技家班在台灣的發展與變遷,而文載內容主要將該團在戲院及酒店表演的形式、節目內容做一個有效的整理及分析,俾供讀者明析歷經蓽路藍縷的特技經營及發展過程。

英文摘要

The acrobatic performers have largely migrated to Taiwan after the recovering of Taiwan to perform in various theatres. Later on, the TV stations were set up one by one and, owing to the fact that TV served to provide a more variegated program spectrum, these acrobatic troupers made some change to their performing patterns and started to work out the night clubs and cabarets. And, due to the high adaptability of acrobatic stunts, their performances exhibited a more motley style both internally and outwardl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orms and venues of performance. In order to tra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neral mutation of a family-based acrobatic history, this article is focused on the story of Mu-Chung Acrobatic/Dancing Troupes to illustrate the general conditions of family-based acrobatic development in Taiwan after the recovering of Taiwan. The content contains an analytic recording of the forms and programs of their performances in theatres and cabarets in order to give a glimpse of the development in general.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呂訴上(1961)。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部。
  2. 林師鋒雄(1995)。中國戲劇史論稿。台北:國家出版社。
  3. 陳阿美(2004)。訪問木群技術歌舞劇團演出情形。
  4. 陳阿美(2004)。訪問木群技術歌舞劇團戲院演出情形。
  5. 曾師永義(1988)。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
  6. 程育君(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7. 葉龍彥(1998)。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8. 葉龍彥(2004)。台灣老戲院。台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9. 葉龍彥(2001)。臺灣戲院發展史。新竹: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
  10. 趙木群(2004)。訪問木群技術歌舞劇團發展及演出情形。
  11. 趙寄華(2004)。訪問木群技術歌舞劇團在酒店演出情形。
  12. 趙寄華(2004)。訪問木群技術歌舞劇團演出情形。
  13. 劉美菁(1999)。歌仔戲概論。台北縣:學海出版社。
  14. 劉峻驤(1996)。東方人體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蔡宗信、郭憲偉(2010)。從家班到團隊-臺灣戰後雜技表演之歷史考察(1945~1972)。臺灣體育學術研究,48,55-78。
  2. 陳耀宏、郭憲偉(2010)。一個家班雜技團的歷史考察-以『藝峰綜合特技藝術團』為例。國立體育學院論叢,20(1),41-54。
  3. 程育君(2023)。特技團在夜總會演出之初探:以木蘭花特技團為例。戲曲學報,28,13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