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淺論表演藝術創意與運用

并列篇名

The Analysis to the Idea of Performing Arts

DOI

10.7021/PAJ.200501.0075

作者

呂義尚(Yi-Shang Lu)

关键词

表演藝術 ; 表演運用 ; 表演創意 ; performing arts ; performing utility ; performing creativity

期刊名称

臺灣戲專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0期(2005 / 01 / 01)

页次

75 - 9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透過總體藝術的發展及構成藝術三要素-主題、形式、內容來探討表演藝術的創作與運用概念。並藉由東方文化及宗教哲理的觀念-禪宗、易經(道家)、佛家,相呼應現今西方表演藝術團體-「鼓號旗兵」(Blast)、太陽馬戲團(CIRQUE DU SOLEIL)、「破銅爛鐵打著玩」(STOMP)、「藍人」(BLUEMAN GROUP)的作品呈現方式,有其趣味性並具探討價值。文中一再強調〝創造的本質和創作的精神〞,期使未來的藝術呈現充滿各種多元『衝撞』與『共融』的時代意義。

英文摘要

SThis article seeks to study the creation and utility of performing arts through the thre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holistic art-topics, forms and content. It also tri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fun & value connection between ancient Eastern wisdoms-Zen, I Ching (Taoism), Buddhism with modern Western performing arts of groups such as Blast, Cirque de Soleil, Stomp, Blueman Group. Much emphasis is put on the 'Essence & Spirit of Creativity' to cultivate an artistic zeitgeist for the future comprising meanings embracing cultural collisions and soldering.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Fundamentals of Play Directing.
  2. Antonin Artaud著、劉俐譯(2003)。劇場及其複象。臺北市:聯經。
  3. Catherine Grout著、姚孟吟譯(2002)。藝術介入空間:都會裡的藝術創作。臺北市:遠流。
  4. Edward de Bono著、唐潔之譯(1995)。水平思考。臺北市:桂冠圖書。
  5. Norbert Lynton著、楊松鋒譯(2003)。現代藝術的故事。臺北市:聯經。
  6. Ocvirk、Stinson、Wigg、Bone、Cayton著、江怡瑩譯(2002)。藝術原理與應用。臺北市:六和。
  7. 文池著(2002)。在北大听講座(第六輯):思想的樂章。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8. 文池著(2002)。在北大听講座(第七輯):思想的樂章。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9. 安奈特‧西蒙斯、陳智文譯(2004)。說故事的力量:激勵、影響與說服的最佳工具。臺北市:臉譜文化。
  10.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著、杜明城譯(1998)。創造力。臺北市:時報文化。
  11. 余秋雨著(1990)。藝術創造工程。台北縣三重市:黎銘總經銷。
  12. 余秋雨著(1990)。藝術創造工程。臺北市:允晨文化。
  13. 余德彰、林文綺、王介丘著(2001)。劇本引導Scenario-Oriented Design-資訊時代產品與服務設計新法。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14. 佟景韓、易英編(1994)。造型藝術美學。臺北市:洪葉文化。
  15. 侯欽源居士(2003)。六祖壇經淺釋。臺北縣三重市:妙蓮殿贈。
  16. 南懷瑾著(1991)。易經繫傳別講(上傳)。臺北市:老古文化。
  17. 南懷瑾著(1991)。易經繫傳別講(下傳)。臺北市:老古文化。
  18. 南懷瑾著(1987)。老子他說(上)。臺北市:老古文化。
  19. 南懷瑾著(1992)。金剛經說甚麼。臺北市:老古文化。
  20. 張秀琴著(2002)。閱讀大師的智慧。臺中市:好讀。
  21. 張洪模主編(1993)。音樂美學卷。臺北市:洪葉文化。
  22. 葉謹睿著(2003)。藝術語言@數位時代。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23. 瑪格利特‧帕金、賴淑麗、史宗玲譯(2001)。教育訓練者的故事寶盒。臺北縣永和市:稻田。
  24. 鍾明德著(1989)。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臺北市:書林。
  25. 露絲‧溫斯樂、羅秀芝譯(2003)。文化新形象:藝術與娛樂管理。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