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復讎新釋-從皇權的角度再論唐宋復讎個案
|
并列篇名
|
The Latest Explanation about Revenging - Reiterate Revenging Cases in the Tang-Soo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erial Power
|
DOI
|
10.6243/BHR.2003.031.001
|
作者
|
陳登武(Den-Wu Chen)
|
关键词
|
唐代 ; 復讎 ; 皇權 ; 禮法衝突 ; 殺人罪
|
期刊名称
|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31期(2003 / 06 / 01)
|
页次
|
1
-
36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復讎行為的本質就是殺人罪,但因涉及禮法衝突與皇權的操作,因而更加顯得複雜。拙稿從檢討搶典文獻中儒家復讎理論的文本著手,認為儒家所建構的復讎 理論,隱含不少矛盾或錯誤,導致後世討論復讎問是的諸家看法分歧。儒家復讎理論之所以出現矛盾現象,和儒家對忠孝的態度與君臣的關係有密切關連。
從皇權的角度出發,「復讎」議題既可彰顯「孝」的本質:又可強化「忠」的意義,進而達到安撫人心或鞏固政權的效果。因此,當國家處理「復讎」問題,恐怕更考慮到「皇權穩定性」和當時的國家及社會狀況;拙稿從誕客角度理解國家處理復讎個案之所以會出現差異性判決的原因。
從中唐以降,乃至兩宋時期,國家或有君王被弒;或有亡國陰影;舉國瀰漫的是為君父復讎的氛圍,在這種情況下,復君仇幾乎是國家最終極目標,那麼「復父仇」當然更被視為是義行,更不會被科以重罰。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歷史學
|
参考文献
|
-
通鑑。
-
(1982)。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
-
韓非子。
-
(1975)。舊唐書·高祖紀。北京:中華新。
-
通鑑。
-
(1985)。文苑英華。台北:大化書局。
-
通鑑。
-
唐律·賊盜律。
-
新唐書。
-
〈總錄部〉「復讎」。冊府元龜。
-
(1984)。冊府元龜。台北:大化書局。
-
(1980)。資治通鑑。台北:世界書局。
-
(1955)。刑法講義。東京:有斐閣。
-
通鑑。
-
舊唐書·白居易傳。
-
(1978)。唐大詔令集。台北:鼎文。
-
宋書。
-
我國固有律對於「禮」、「法」衝突的因應之道-以唐代的「復讎」案件為例。1998法門寺唐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
冊府元龜。
-
(1984)。冊府元龜。台北:大化書局。
-
(1959)。中國法制史研究-刑法。東京大學出版會。
-
(1973)。隋書·后妃列傳。北京:中華新。
-
宋王藬(1997)。燕翼詒謀錄。北京:中華書局。
-
宋孫光憲(1997)。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
-
宋高斯得。文淵闊四庫全書本:恥堂存稿。
-
宋華鎮。文淵閉四庫全書本:雲溪居士集。
-
明何喬斯。文淵閣四庫全書版:椒邱文集。
-
明邱濬(1988)。大學衍義補。臺北:世界書局。
-
美E. A.霍貝爾(1993)。初民的法律-法的動態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
-
美哈羅德·J·伯爾曼、賀衛方譯(1996)。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
-
美羅·龐德(1984)。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北京:商務。
-
英彼得·斯坦著(1990)。西方社會的法律價值。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
唐李吉甫(1983)。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
-
唐李肇(1978)。唐國史補。台北:世界書局。
-
唐馬總(1992)。通歷。山西人民出版社。
-
唐駱賓王著、清陳熙晉箋注(1974)。駱臨海集覽注。台北:華正書局。
-
唐韓愈撰、清馬其昶校注、馬茂元編次(1986)。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漢京。
-
清沈家本、劉海年整理(1996)。沈家本未刻書集慕。北京:中華社會科學出版社。
-
清汪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堯峰文鈔。
-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清張尚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三傳折諸》之《公羊折諸》。
-
清趙翼(1984)。廿二史割記。台北:仁愛書局。
-
清人張尚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三傳折諸》之《公羊折諸》。
-
Pulleyblank E. G.(1973).The Background of the Bebellion of An Lu-San.台北:虹橋.
-
日原利國(1974)。復讎の論理と倫理。日本中國學會報。
-
王安石。文淵閎四庫全書本:臨川文集。
-
王欽若、楊億編(1984)。冊府元龜。臺北:大化書局。
-
丘濬。大學衍義補。
-
丘濬(1988)。大學衍義補。臺北:世界書局。
-
布目潮渢(1976)。中國哲學史の展望と模索。東京:創文社。
-
布目潮渢(1976)。中國哲學史の展望と摸索。東京:創文社。
-
布目潮渢(1980)。隋の煬帝と唐太宗。東京:清水書院。
-
玄宗皇帝(1987)。全唐文。台北:大化書局。
-
甘懷真。臺大歷史學報。
-
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注(1988)。白居易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
白居易撰(1984)。白居易集。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
好並隆司(1984)。秦漢帝国史研究。東京:未來社。
-
西田太一郎(1974)。中國刑法史研究。岩波書店。
-
呂思勉(1983)。讀史札記。台北:木鐸。
-
宋祁、歐陽修撰。新唐書。
-
李殷夢。全唐文。
-
李樹桐(1979)。唐史考辨。台灣:中華書局。
-
汪□(1981)。唐太宗與「貞觀之治」。北京:求實出版社。
-
周天游(1992)。古代復讎面面觀。俠西人民教育。
-
周天游。古代復讎面面觀。
-
周良霄、顧菊英(1993)。元代史。上海人民。
-
孟森(1987)。明清史論著集刊。台北:南天。
-
金春峰(1993)。周官之成書及其反映的文化與時代新考。台北:東大。
-
長孫無忌奉敕撰、劉俊文校注(1983)。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
-
柳宗元(1982)。柳宗元集。台北:漢京文化出版社。
-
胡滄澤(1993)。隋煬帝傳。台北:國際文化出版社。
-
唐明宗。全唐文。
-
徐復觀(1981)。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
桂齊遜(199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
桑原鷺藏(1935)。支那法制史論叢。弘文堂書房。
-
崔維澤、張榮芳譯(1987)。劍橋中國史-隋唐篇。台北:南天出版社。
-
陳奇猷校注(1974)。韓非子。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
陳彭年、邱雍重修(1988)。四庫全書蒼要:廣韻。臺北:世界書局。
-
章士釗(1972)。柳文指要。北京:中華書局。
-
程樹德(1988)。九朝律考·晉律考。北京:中華書局。
-
黃純怡(2000)。興大歷史學報。
-
黃源盛(1998)。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台北:五南。
-
楊伯峻(1982)。春秋左傳注。源流。
-
溫大雅(1983)。大唐創業起居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翟同祖(1984)。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
-
劉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公是集。
-
劉煦。孝友傳。舊唐書。
-
劉廣明(1993)。宗法中國。上海:三聯書店。
-
潘維和(1974)。唐律學通義。台北:漢林。
-
潘維和(1964)。唐律上家族主義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學院法研所。
-
潘維和碩士論文(1964)。唐律上家族主義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學院法研所。
-
鄧廣銘(1997)。鄧廣銘治史叢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霍存福(1999)。法律史論集。北京:法律出版社。
-
穗積陳重(1931)。復讎と法律。東京:岩波。
-
韓理洲(1988)。陳子昂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
薩孟武(1982)。儒家政論衍義-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體系及其演變。東大。
|
被引用次数
|
-
白瀚宇(2013)。七世紀至八世紀中葉唐代里正之職權。史耘,16,61-88。
-
陳登武(2011)。再論白居易「百道判」─以法律推理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5,41-72。
-
李隆獻(2007)。兩漢復仇風氣與《公羊》復仇理論關係重探。臺大中文學報,27,71-121。
-
李隆獻(2008)。隋唐時期復仇與法律互涉的省察與詮釋。成大中文學報,20,79-109。
-
廖珮芸(2016)。唐傳奇女子復讎故事研究:從「時空體」及生命型態的角度探討。中央大學人文學報,61,117-157。
-
林素娟(2006)。春秋戰國時期爲君父復讎所涉之忠孝議題及相關經義探究。漢學研究,24(1),35-70。
-
王志浩(2017)。中唐「復仇」案例與禮法爭議研究。書目季刊,51(3),35-49。
-
(2004)。從唐臨《冥報記》看唐代地獄審判。法制史研究,6,1-40。
-
(2006)。從北魏「費羊皮賣女案」說到中國古代的債務和人口買賣。法制史研究,9,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