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參與觀察法在旅遊行為研究上的應用- 一個貼近人地互動的思考設計

并列篇名

Applied Study on Tourist Research by the Method of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 A View of Man-land Interactionerp

DOI

10.7043/JSSE.200407.0053

作者

倪進誠(Chin-Cheng Nin)

关键词

參與觀察 ; 旅遊行為 ; 遊客 ; 人地關係 ; 研究方法

期刊名称

社會科教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7期(2004 / 07 / 01)

页次

53 - 8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是一個探討方法應用的先驅研究,企圖為深化過去旅遊行為之研究方法多採用實証問卷、直接觀察等實証主義的習慣性思考,提供另一個可行與實用的方向。研究透過人文研究取徑對研究方法的指引,使用局內人(insider)的觀點來研究人類行為,強調「主體」對「主體」的知識體系,並藉由「參與觀察」的方式來實踐。操作過程透過多項要素的交互討論與權宜變通,包括研究者扮演角色的適當性與合理性、記錄談話的合法性與即時性、發問方式、獲取資訊的根本態度、旅遊情境的產生因子和環境天候與資源的記錄等,再配合受訪者人數、群體屬性、施測天數、抽樣樣本、訪談綱要等恰當的研究設計,獲得遊客四項主要的空間參與行為(自然環境賞景、人文地景參觀、水上活動、漁村活動)和三項附屬空間行為(環境採擷行為、購物飲食行為、暫歇休憩行為),以及十項環境識覺元素(天氣、海灘與海灘生物、海中生物、海岸和海洋、玄武岩、植物、遠方島嶼、醒目地景、和外地相似的地景、漁村風情)之分析與結論。研究結果深入理解人地互動的真貌與真實,發掘對人類更有意義的空間環境元素,並透過敘事分析的呈現方式,供作未來經營管理者的決策參考;另外,本研究亦克服既有參與觀察的倫理問題,並適當地設計出具有實踐功能的作法與步驟,成為日後研究可參酌的方略。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廖本全、李承嘉(2003)。「存在空間」的詮釋:傳統空間規劃的一個省察。台灣土地研究,6(1),83-104。
    連結:
  2. Bammel, G.、Burrus-Bammel, L. L.、涂淑芳譯(1995)。休閒與人類行爲=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3. Bogdewic, S.,B.F. Crabtree,W.L. Miller (ed.)(1992).Doing Qualitative Resaerch.Newbury Park:Sage.
  4. Bunting, T. E.,Guelke, L.(1979).Behavioural and Perception Geography: A Critical Appraisal.A.A.A.G.,69,448-462.
  5. Burns, P.,Cleverdon, R.,M. V. Conlin,T. Baum (ed.)(1995).Island Tourism-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 Ltd.
  6. Buttimer, A(1974).Resource Paper 24.Washington: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Commission on College Geography.
  7. Creswell, J. W.(1994).Research Design : Qualitative & Quantitative Approaches.Sage.
  8. Denzin, N. K.,Lincoln, Y.(2000).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Thousand Oaks, London, & New Delhi:Sage.
  9. Johnston, R. J.(1986).Philosophy and Human Geography: 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Approaches.London:Edward Arnold.
  10. Johnston, R. J.,M. Pacione (ed.)(1997).Geography and Geographers.New York:Routledge.
  11. Johnston, R. J.,M. Pacione (ed.)(1987).Social Geography: Progress & Prospect.London:Croom Helm.
  12. Kitchin, R.,Tate, N. J.(2000).Conducting Research into Human Geography-Theory, Methodology & Practice.Essex:Person Education Limited.
  13. Lowenthal, D.(1961).Geography, Experience, and Imagination: Towards a Geographical Epistemology.A.A.A.G.,51,241-260.
  14. M. V. Conlin,T. Baum (ed.)(1995).Island Tourism-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 Ltd.
  15. Mitchell, B.(1989).Geography and Resource Analysis (2nd).London:Longman.
  16. R. J. Johnston,D. Gregory,D. M. Smith(1994).Humanistic Geography, In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Oxford:Basil Blackwell.
  17. R. J. Johnston,D. Gregory,D. M. Smith(1994).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Oxford:Basil Blackwell.
  18. T. F. Saarinen,D. Seamon,J. L. Sell (ed.)(1984).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Behavior: An Inventory and Prospect.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 Tuan, Y-F.(1971).Geography, Phenomenology, and the Study of Human Nature.Canadian Geographer,15,181-192.
  20. 交通部觀光局澎湖風景特定區管理處(1993)。澎湖遊客心理及行為調查研究。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21. 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特定區管理處(1998)。澎湖風景特定區遊客調查暨旅遊人次推估規劃。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22. 李道增(1999)。環境行為學概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3. 邱皓政(2000)。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24.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25. 倪進誠(2000)。澎湖群島遊客之空間行爲與環境識覺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27,21-40。
  26. 倪進誠(2000)。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
  27. 高宣揚(1993)。存在主義。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28. 陳鳳儀(1999)。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
  29. 歐聖榮、蕭芸殷(1998)。生態旅遊遊客特質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1(3),35-58。
  30. 澎湖縣政府(1997)。澎湖縣綜合發展計畫(總體發展計畫、觀光遊憩部門發展計畫)。台大地理學研究所。
  31. 潘桂成(1997)。人本主義地理學之本質。台北:固地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韓菊美(2012)。泥岩區農民的生活世界與環境識覺形構─以燕巢、田寮為例。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3(2),89-126。
  2. 薛益忠、陳信甫(2009)。學生海外學習旅遊課程設計之研究。華岡地理學報,23,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