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悲劇英雄”看《史記》與講史小說的關係-以《說岳全傳》為例

DOI

10.6760/YWHP.200412.0315

作者

張清發

关键词

史記 ; 講史小說 ; 悲劇英雄 ; 說岳全傳 ; 岳飛

期刊名称

語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1期(2004 / 12 / 01)

页次

315 - 34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中國古代小說的歷史之間存有密切的關係,而此關係又構成了一生中獨特的文化傳統。小說無論是在題材、思想或藝術美學上,都可見到其脫胎史著的因素。而史傳創制的敘事方式,又爲後世小說提供了基本的敘事模式。因此,本文擬從「歷史」這一共同關聯,討論《史記》與講史小說之關係,而以「悲劇英雄」爲切入點。首先,梳理《史記》塑造英雄的技巧,進而探究其中展現的英雄精神及對英雄悲劇命運的省思。其次,探討講史小說如何將「史傳性」吸收轉化爲其創作理論,並以《說岳全傳》對岳飛的塑造爲例加以分析。結論是講史小說在塑造英雄時,受到《史記》等史傳文學的啓發,而具有以史事爲背景、性格描寫、雜以神怪等特點。同時,講史小說的創作理論,亦可溯源自此。然因兩者的文化形態不同,故對悲劇英雄之命運解讀也因此有所不同。總之,在史稗血緣的關係下,講史小說雖然得以運用《史記》敘事中的現成經驗,但也因此在發展上受到史傳精神的規範,從而阻礙了小說創作的工藝發揮。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補標史記評林》卷之七《項羽本紀》卷末。
  2. 《左傳.成公十四年》
  3. (1993)。小說戲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
  4. (1977)。中國古典文學比較研究。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5. 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
  6. 清吳闓生(1970)。左傳微。台北:中華書局。
  7. 清梁玉繩(1984)。史記志疑。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8. 丁錫根(1996)。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9. 王成軍(1993)。史傳文學與古典小說關聯研究綜述。文史知識,1993(5),79。
  10. 王靖宇(1989)。中國敘述文的特性─方法論初探。左傳與傳統小說論集,北京:
  11. 王靖宇(1989)。從《左傳》看中國古代敘事作品。左傳與傳統小說論集,北京:
  12. 石昌渝(1994)。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
  13. 何世華(1992)。《史記》美學論。台北:水牛出版社。
  14. 何滿子(1993)。古代小說藝術漫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5. 周先民(1995)。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
  16. 周啟志(1992)。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台北:文津出版社。
  17. 周啟志。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
  18. 俞曉紅(1995)。因枝以振葉 沿波而討源 ─ 中國古代小說個性表現藝術源流辨略。社會科學戰線,1995(6),202-203。
  19. 徐岱(1992)。小說敘事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 班固(1981)。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21. 馬幼垣(1987)。中國小說史集稿。台北:時報文化公司。
  22. 張法(1989)。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3. 張俊(1997)。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4. 張振軍(1995)。史稗血緣說略。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5(6),97-99。
  25. 張高評(1982)。左傳之文學價值。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6. 張新科(1995)。史記與中國文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7. 陳平原(1990)。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公司。
  28. 陳美林(1993)。中國古代小說的教化意識。明清小說研究,1993(3),58。
  29. 陳蘭村(1996)。論司馬遷傳記文學的命運哲理。浙江師大學報.社科版,1996(3),1。
  30. 寧宗一(1995)。中國小說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31. 福斯特(1976)。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
  32. 歐陽健(1993)。古代小說與歷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33. 蔣述卓(1991)。佛教與中國文藝美學中的悲劇意識。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1(五),76。
  34. 鄭志明(1986)。中國社會與宗教。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35. 錢鍾書(1990)。管錐編。台北:書林出版社。
  36. 羅綱(1995)。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37. 瀧川龜太郎(1986)。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
  38. 饒德江(1991)。中國古代傳記文學文化論。武漢大學學報.社科版,1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