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明末及清代義理學的哲學問題-一個對傳統“理欲觀”的重新思考

DOI

10.6760/YWHP.200512.0251

作者

陳育民

关键词

哲學問題 ; 價值觀 ; 形下謂器 ; 情欲可存 ; 理不離乎欲

期刊名称

語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2期(2005 / 12 / 01)

页次

251 - 26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價值觀常會變,但能否將其所有變的內容以一種自我詮釋的方式來統整,而這背後即是一哲學問題。因此,明末及清代價值觀念的轉向形下氣化世界就無疑是一種「變」的表現。 其實,明清之際,正是中國傳統價值觀受到強力挑戰的重大轉變時代,此時的社會有:明亡之後所引發的歷史反思、資本主義萌芽所帶起的經濟繁榮、「新四民觀」的出現與市民階層的崛起、「治生論」的提出引起儒者對士人營生的注意、西學東漸等等的問題。這些在在都顯示出以往的生活秩序,已無法適應人們走向形下氣化現實世界的追求與對「情欲」的開放。故本文筆者的一個基本態度就是希望能正視一己的「欲望」來重新檢視所謂生命的真實內涵。 竊以為,生命的問題本該是無窮的,其中有形而上該思考的層面,當然也有形而下該關注的面向。所以,由明末諸大家以至於清儒戴震,當他們一旦明確提出「理在欲中」、「理存乎欲」等等命題,並且一般人也開始對生命中不屬於形而上的情欲世界有所認同之後,那麼當下就出現-哲學問題:破情欲非惡的「理不離乎欲」、「情欲可存」新道德觀。若然,清代並非沒有思想的時代,反而更是使儒學全幅發展的大功臣矣。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宋朱熹著、黎德靖編(1986)。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
  2. 宋程顥、程頤(1983)。周易程氏傳。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 宋程顥、程頤(1978)。二程子語錄。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4. 明王陽明(1994)。傳習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明高拱(1985)。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明劉宗周(1996)。劉宗周全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學研究所籌備處。
  7. 清王夫之(1974)。讀四書大全說。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8. 清王夫之(1967)。張子正蒙注。臺北:世界書局。
  9. 清陳確(1984)。陳確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0.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
  11. 牟宗三(1998)。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2. 牟宗三(1997)。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3. 林慶彰、張壽安主編(2003)。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4. 胡適(1986)。戴東原的哲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5. 張立文(1991)。戴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6. 張麗珠(2002)。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
  17. 張麗珠(2003)。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臺北:里仁書局。
  18. 梁啓超(1994)。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 楊儒賓(1988)。人性、歷史契機與社會實踐-從有限的人性論看牟宗三的社會哲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4),139-179。
  20. 葛兆光(2000)。中國思想史•第二卷-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1. 劉佳雯(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2. 劉述先(2000)。儒家思想意涵之現代闡釋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3. 蔡恆海(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4. 謝大寧(1996)。儒家圓教底再詮釋-從「道德的形上學」到「溝通倫理學底存有論轉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5. 龔鵬程(1991)。近代思想史散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