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台灣閩客語<桃花過渡>的分析比較

DOI

10.6760/YWHP.200512.0263

作者

游丞儀

关键词

桃花過渡 ; 閩客

期刊名称

語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2期(2005 / 12 / 01)

页次

263 - 28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桃花過渡>在台灣閩客語,都是相當耳熟能詳的民間小戲與歌謠,從歌謠的角度來看,目前並沒有確切的證據,是起源自哪裡。然而就歌謠的演進歷史來看,同一種民謠曲調,在閩客語流傳,並各有特色,彼此的分析比較,就可以發現許多有趣的現象。 本文將從歌詞的語篇,及字調與曲調關係兩方面,對閩客語<桃花過渡>進行分析比較。歌詞的語篇分析針對三個部份:(1)渡伯的話語;(2)桃花的話語;(3)擬聲辭,其中(1)、(2)還分成四個部份,包括:貶對方、褒對方、咒詛對方、自誇。字調與曲調關係分析針對三個部份:(1)字調與曲調諧和程度;(2)加聲辭與加語辭的曲調修飾;(3)過腔。 結果顯示,閩客<桃花過渡>曲調與字調諧和,都有相當的程度,顯示<桃花過渡>在閩客語都已形成獨自的風格。從語篇的擬聲辭「挨」和「幌」,與曲調在字調諧和之外的創造,似乎可以推測客語曲調較晚形成,也可能是由閩語流傳過去的殘留證據。歌詞現象方面,客語歌詞對於婦人貞德的態度特別嚴肅,婦人在咒詛時個性較直率,歌詞呈現渡伯和桃花相罵的情景。閩南語歌詞則呈現渡伯調戲桃花,兩人似有若無的感情情景。 本文對歌詞顯示閩客文化差異現象,並沒有完整的解釋,因為同曲調民謠在台灣閩客語各自流傳的現象,還有其他歌謠,例如:病子歌、五更鼓、十八摸……則需要進一步一一分析比較,整合觀察,才能有更完整的發現。這樣從語言的角度所做的比較研究,或許能對於閩客民間不同的歷史文化提出更多證據。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古國順、何石松、劉醇鑫(2004)。客語發音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2. 洛地(1995)。詞樂曲唱。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3. 陳正之(1995)。樂韻泥香-臺灣的傳統藝陣。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4. 楊佈光(1983)。客家民謠之研究。台北:樂韻出版社。
  5. 楊馥菱(2001)。有關台灣車鼓戲之幾點考察。兩岸小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6. 賴碧霞(1993)。台灣客家民謠薪傳。台北:樂韻出版社。
  7. 簡上仁(2000)。臺灣民謠。台北:眾文圖書公司。
  8. 藍雪霏(2003)。閩台閩南語歌謠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