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自然與性別之間-魏晉玄學家女性觀試探

DOI

10.6760/YWHP.200512.0087

作者

曾美雲

关键词

魏晉 ; 六朝 ; 女性觀 ; 玄學 ; 玄學家 ; 自然 ; 性別

期刊名称

語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2期(2005 / 12 / 01)

页次

87 - 13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魏晉時代,儒家禮教鬆動,清談玄學興起,道家典籍流行,無分男女,皆有讀者。「聖人貴名教,老莊明自然」,而一向對於「儒家名教」與「道家自然」調和問題思之至深的魏晉玄學家們,是否基於《易》、《老》、《莊》、《列》諸書本有之「陰陽調和」、「自然」、「尚柔」、「無為」、「齊物」、「逍遙」等觀點,在傳統「性別」觀念上有所突破?魏晉玄學家的女性觀念,有無新見別解?此乃本文所欲探索的重心。經由分析玄學著述與史傳載錄玄學家與女性互動的事蹟,嘗試理出魏晉玄學家的女性觀如下:首先在「婦女定位與地位」方面:玄學家認為女為「助夫者」,兩性地位仍本「男尊女卑」原則;其次在「女子才性觀」方面,則持「天賦才性,各有其美」、「用才範限,各當其分」、「男女性行,標準二元」看法,對於「女才高下」則認知紛歧,形成兩類:一主「男才勝女說」,一持「女有高才說」。至於「婚姻對待」方面,顯現「婚姻不必然」的傾向;對待上則有「男主女從,相敬不侮」、「思室得理,聲色可議」、「兩性情欲,女為客體」、「兩性交接,重情尚真」等看法;若從玄學家與女性盲語互動中觀察,可以歸納出兩種對待模式:一是開明尊重式,一為保守父權式。最末是「女教四行觀」,且依德容言功四端述要:「婦德」貞潔,承襲名教;形美、風儀,「婦容」新義;「婦言」理中,清談爭鋒;「婦功」女職,未為卑下。綜觀玄學家的女性觀念,實依違於自然與名教之間,對傳統儒家女性觀,有順任者,也有超越處;對於原始道家女性觀,亦同樣有承傳、有新異。而對傳統女性觀念的承繼與超越,無論儒家或道家,往往與玄學家的學術主張、個人特質與時代風潮息息相關。而魏晉玄學家女性觀的大同之處,殆為「尚才重情」的才性觀念與「形美風神」的婦容典型,已然跨越男女分野,而與魏晉文化風潮同聲一氣。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梅家玲(1997)。依違於婦德與才性之間:《世說新語·賢媛篇》的女性風貌。婦女與兩性學刊,8,1-28。
    連結:
  2. 劉人鵬(1998)。遊牧主體:莊子的用言方式與道-用一種女性主義閱讀莊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9,119-120。
    連結:
  3. 禮記·內則
  4. 女誡·夫婦
  5. 晉書·山濤傳
  6. 晉書·阮贍傳
  7. 莊子注·逍遙遊
  8. 列子解·天端8
  9. 晉書·儒林傳序
  10. 論語·陽貨篇
  11. 世說新語·賞譽5
  12. 顏氏家訓·勉學
  13. 世說新語
  14. 魏晉玄佛二家對傳統儒家教育之批評及影響
  15. 列女傳·賢明·楚於陵妻
  16. 列子·周穆王
  17. 粲別傳
  18.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
  19. 太平經
  20. 列女傳·賢明·齊相御妻
  21. 世說新語·賢媛6
  22. 女誡·專心
  23. 禮記·昏義
  24. 禮記·郊特牲
  25. 世說新語·文學5
  26. 世說新語·德行19
  27. 莊子·大宗師
  28. 粲別傳
  29. 續晉陽秋
  30. 詩經·小雅·斯干
  31. 《莊子·山木》、《列子·黃帝》
  32. 毛詩·大雅·瞻印
  33. 《莊子·應帝王》、《列子·黃帝》
  34. 世說新語·賢緩9
  35. 世說新語注·惑溺2
  36. 白虎通義·嫁娶
  37. 列子·湯問
  38. 莊子·秋水
  39. 禮記·樂記
  40. 雲笈七籤
  41. 莊子·德充符
  42. 禮記·曲禮
  43. 論語·秦伯
  44. 宋書·雷次宗傳
  45. 顏氏家訓·書證
  46. 禮記·哀公問
  47. 周禮·冬官·考工記
  48. 楊朱篇
  49. 列女傳·賢明·楚老萊妻
  50. 列女傳·仁智·魏曲沃負
  51.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
  52. 列子·楊朱
  53. 周禮·天官冢宰·九嬪
  54. (2001)。道家典籍中蘊涵的女性觀念。中文學術年刊,4,247-278。
  55. 世說新語·賢媛26
  56. 世說新語·品藻87
  57. 太平經
  58. 列子·仲尼
  59. 王玉波(1989)。中國古代的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0. 王弼。周易注·觀六二
  61. 王弼。易注·蠱九二
  62. 王弼。易注·始初六
  63. 左芬。楚狂接輿妻贊>
  64. 田文棠、劉學智(1989)。魏晉四本才性之辨述略。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
  65. 向秀。難養生論
  66. 牟鍾鑒、張踐(2001)。中國宗教通史·原始時期的宗教。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67. 何邵。王弼傳
  68. 何晏。論語集解·公冶長
  69.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官語9》/《蜀志注》
  70. 余嘉錫。《類林雜說·儒行篇》/《文士傳》
  71. 李玄盛。晉書·列女傳
  72. 李如意。全晉文
  73. 杜芳琴(1988)。女性觀念的衍變。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74. 杜芳琴。女性觀念的衍變·道家的女性觀念
  75. 季乃禮(2004)。三綱社會與社會整合一由「白虎通」看漢代社會人倫關係。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76. 林麗真(1996)。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77. 林麗真師(1988)。王弼老、易、論語三注分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78. 林顯庭。魏晉時代的才性四本論。東海哲學研究集刊
  79. 徐秉愉(1993)。吾土與吾民。臺灣:聯經。
  80. 張珣(1997)。幾種道經中對女人身體描述之初探。思與言,35(2),235-265。
  81. 張湛。列子注·說符
  82. 張湛。列子注·天端
  83. 張湛、向秀注。
  84. 郭佩蘭(1997)。性別研究與中國宗教傳統。性別學與婦女研究
  85. 郭配蘭(1997)。性別研究與中國宗教傳統。性別學與婦女研究,162-163。
  86. 郭象。莊子注·德充符
  87. 郭象。莊子注·至樂
  88. 郭象。莊子注·齊物論
  89. 陳婦之。藝文類聚
  90.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1. 嵇康。養生論
  92. 嵇康。答向子期難養生論
  93. 嵇康。難自然好學論
  94. 湯一介(1987)。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
  95. 程曉。女典篇
  96. 程頤(1990)。易程傳。臺北:文津出版社。
  97. 楊伯峻(1987)。列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98. 葛洪。神仙傳
  99. 詹石窗(1992)。道教與女性。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100. 裴頠。全晉文
  101. 趙超(1992)。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02. 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縞
  103. 趙輝(1996)。六朝社會文化心態。臺北:文津出版社。
  104. 劉向。列女傳·孽嬖·趙悼倡后
  105. 劉向。列女傳·母儀·孟子母
  106. 劉孝標。魏略
  107. 劉孝標注。紫別傳
  108. 劉注。魏略
  109. 劉邵。人物志·九徵
  110. 劉邵。人物志·體別
  111. 劉增貴(1982)。敬天與親人-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12. 樓宇烈(1992)。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113. 鄭玄。《禮記·昏義》注
  114. 盧建榮(1998)。從男性書寫村料看三至七世紀女性的社會形象塑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6
  115. 蕭兵、紫舒憲(1993)。老子的文化解讀。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116. 應詹。晉書·愍帝紀
  117. 戴君仁(1974)。梅園論學續集。臺北:藝文印書館。
  118. 羅蘭巴特。寫作的零度。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王岫林(2019)。「材質為體,名教為用」-魏晉對士族女性性別思維的建構。高雄師大國文學報,30,6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