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復反之道:《老子》與〈剝〉、〈復〉二卦詮釋視域的比較

DOI

10.6760/YWHP.200612.0081

作者

李智平

关键词

老子 ; 復反 ; 剝 ; 復 ; 宇宙本體 ; 陰陽

期刊名称

語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3期(2006 / 12 / 01)

页次

81 - 10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復反」,是儒、道哲學體證超越性本體的方式,經由形上理則的「道」或「天」為本體,作為體證天道與心性修養的原則。其透過自然萬有生死循環的認知,認為形下現象中無一不變之理,人的形軀生命亦為命限所設,轉而復求道德價值的永恆。 然而,不同進路下,觀點亦有殊別。《老子》在體證「符號之後」過程中,認為唯有復反於形上本體,才能掌握與統觀事理之幾。故講求不爭、守柔,消極地應對事理以積極超越地靜觀道體。《周易》適反,由〈剝〉而〈復〉觀察中,則偏重視陽剛的積極性意義,將正面價值建立在人情事理上,並告誡君子知時中與權變之道,該隱則隱,該進則進,非僅復守本體。所以,從中可透顯「復反」在不同哲學思維下的分殊性詮釋,亦開出兩種形上思想體系的進路。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宋朱熹(2000)。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
  2. 宋程頤、朱熹著(2001)。易程傳·易本義。台北:世界書局。
  3. 宋黎靖德編、楊繩其、周嫻君校點(1997)。朱子語類。湖南:岳麓書社。
  4.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1997)。說文解字。台北:書銘出版社。
  5. 清王夫之著(1981)。船山易學。台北:廣文書局。
  6. 清王夫之著、陳玉森、陳獻猷注釋(2000)。周易外傳鏡銓。北京:中華書局。
  7. 清李光地著(2003)。周易折中。北京:九州出版社。
  8. 清姚鼎、奚侗、馬其昶(1994)。老子註三種。安徽:黃山書社。
  9. 清焦循著(2003)。易學三書。北京:九州出版社。
  10.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2004)。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1. 魏王弼著(1992)。老子四種。台北:大安出版社。
  12. 本杰明·史華茲著、程鋼譯、劉東校對(2004)。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13. 安樂哲、郝大維、何金俐譯(2004)。道不遠人-比較哲學視域中的《老子》。北京:學苑出版社。
  14. 成中英主編(2000)。本體與詮釋。北京:三聯書店。
  15. 成中英著(2005)。從中西互釋中挺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6. 牟宗三著(1997)。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7. 牟宗三著(1997)。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8. 吳怡著(1998)。老子解義。台北:三民書局。
  19. 李智平著(2005)。老子與黃帝四經對「知」的態度淺析。輔大中研所學刊,15
  20. 金景芳講述、呂紹綱整理(2005)。周易講座。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1. 金景芳、呂紹綱著(1999)。周易全解。台北:韜略出版社。
  22. 陳鼓應註譯(2004)。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3. 陳鼓應註譯(1996)。黃帝四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4. 傅偉勳著(1990)。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25. 黃忠天著(2004)。周易程傳註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26. 黃登山著(1996)。老子釋義。台北:學生書局。
  27. 黃壽祺、張善文著(2000)。周易譯注。台北:頂淵文化。
  28. 葛瑞漢著、張海晏譯(2003)。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9. 鄔昆如著(2003)。中國哲學的三個向度。哲學與文化,30(2)
  30. 劉長林著(1997)。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1. 魏元珪著(1997)。老子思想體系探索。台北:國立編譯館,新文豐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