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孟子字義疏證》的著書成因及內容剖析戴東原晚年思想

并列篇名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s and the Writing Reason of Meng-Zi Zi Yi Shu Zheng to Analyse Dai Dong-Yuan's Late Thought

DOI

10.6760/YWHP.200712.0043

作者

吳宛蓉

关键词

戴東原 ; 孟子字義疏證 ; 血氣 ; 心知 ; 理 ; 欲

期刊名称

語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4期(2007 / 12 / 01)

页次

43 - 7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戴東原學術思想上的轉變,大致上來說是可以以四十歲作為分水嶺,在此之前,主要提倡漢學;在此之後,重新思考古經書的詮釋方式,質疑宋學,進而力抨宋代理學家。1東原早期服膺程、朱,然到中年之後,開始批判程、朱,甚至在晚年著述《孟子字義疏證》,以為程、朱論理乃是摻雜佛老,不復先秦儒學宗旨,而這偏離最甚處,即在宋明時期。當其時,理學大興,尤其程、朱一派以理學名於世,加上自元代遂訂《四書集註》為科舉專用書目,程朱之學獨霸學壇已久,儘管反對聲浪不絕,程朱地位仍舊屹立不搖。 戴東原在理學方面的著作代表,莫過於是《孟子字義疏證》,他自稱:「僕生平著述,最大者為《孟子字義疏證》一書,此正人心之要。」此書前身為《孟子私淑錄》和《緒言》。一般認為,此二書為《孟子字義疏證》的稿本,而戴氏對於《孟子字義疏證》的重視,除了由前二書作為稿本集結整理而成之外,更是到他臨終之前(1777年),才真正定稿。而由其著書原因及書中內容,可推見戴氏晚年哲學思想。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岑溢成撰(1998)。戴震一本論的淵源和特點。鵝湖學誌,20
    連結:
  2. 杜保瑞撰(2005)。戴震重建儒學概念的理解與評價。哲學與文化
    連結:
  3. 簡良如(2005)。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對人性及人群問題的反省:以孟子相關思想爲參照。臺大文史哲學報,62
    連結:
  4. 明黃宗羲撰、吳光主編(2002)。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5. 清江藩著(1998)。國朝漢學師承記。北京:中華書局。
  6. 清段玉裁編纂、趙玉新點校(1974)。《戴震文集》附錄。北京:中華書局。
  7. 清袁枚撰(1960)。隨園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8.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2004)。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9. 清戴震著(1961)。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10. 清戴震著、張岱年主編(1995)。戴震全書。安徽省:安徽古籍。
  11. 清戴震撰(1980)。戴震集。台北:里仁書局。
  12. 余英時撰(1996)。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台北:三民書局。
  13. 吳宣德撰(2001)。戴震「理欲」說對宋明理學的繼承與改造。哲學與文化,28(5)
  14. 周兆茂著(1997)。戴震哲學新探。合肥市:安徽人民出版社。
  15. 林慶彰主編(2003)。乾嘉學者的義理學。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6. 侯外廬主編(2004)。中國思想史綱。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17. 洪櫻芬撰(2000)。從「自然」歸向「必然」的人性論-談戴東原的人性觀。鵝湖學誌,20
  18. 韋政通著(2001)。中國思想史。台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 梁啓超撰(2003)。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東方出版社。
  20. 陶清撰(2006)。戴震哲學思想研究-以《孟子字義疏證》爲個案。鵝湖學誌,20
  21. 馮友蘭撰(2006)。中國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2. 路新生撰(1992)。錢穆戴震學研究平議-兼與余英時先生商榷。孔孟學報
  23. 劉昌佳撰(2005)。戴震《孟子字義疏證》詮釋上的問題及其所涵蘊的價值。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0
  24. 蔡仁厚著(1984)。孔孟荀哲學。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25. 錢穆著(1997)。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26. 鮑國順著(2002)。清代學術思想論集。高雄:復文書局。
  27. 鮑國順著(2002)。儒學研究集。高雄:復文書局。
  28. 鮑國順著(1997)。戴震研究。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被引用次数
  1. 施盈佑(2020)。從戴震「理-禮」思維重讀《孟子字義疏證.序》。中國學術年刊,42(1),53-74。